洛阳,四千余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毫无疑问,这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古城。
都城是国家的根本,选址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得有钱,物产丰富,能让统治集团吃饱肚子。
其次,地形要好,守得住老家,进可攻退可守。
再次,交通条件,位于天下中央,便于统治四方。
最后,各朝代都有依托统治集团,都城不能离开自身所依靠的地域势力过远。
但哪有这么好的地方能够全部满足所有条件呢?所以每个王朝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进行都城的选址。
咱们先说说长安,隋文帝定都长安,虽然占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形胜之利,却有难言之隐,“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
适宜发展农业的渭河平原,地方太小,人又太多,帝都不太干活的消费阶层多了,这必将加大生产能力和供给方面的矛盾。
特别是遇到水旱天灾的年份,关中的皇室贵族可怜巴巴的,吃饭都成问题。
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不出粮食,隋文帝看到老百姓们都吃豆屑、杂糠,感到过意不去,自己也好几个月没有吃肉,虽然有天子跟大家同甘苦,但老百姓确实也还饿着呢。
于是,皇帝带头,百官皇室以及卫队随从几十万人,浩浩荡荡向东“就食”。所谓“就食”,就是找饭吃,以后唐代也经常遭遇这样的狼狈场景,皇帝被戏称作“逐粮天子”,很不体面也十分危险。
总而言之,为了解决定都大兴城带来的种种困境,他开拓创新,命令杨素这些人负责营建东京,整个工程由将作大匠(中国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宇文恺担任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
有隋炀帝这样大手笔、疯狂给预算的后台老板撑腰,宇文恺更是将他的设计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用考虑太多政治因素,东都的建设更加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利用北邙山南伊阙,伊河洛河环绕的自然条件,都市的建设与周边环境巧妙融合一体。
而为了投炀帝所好,城内建筑相当雄伟,重楼曲阁,绮秀瑰奇,穷巧极丽。
大业二年,东都建成,隋炀帝高兴的不得了,长安、洛阳并为两都。
炀帝在位十余年,抛弃了饮用水发苦难饮的大兴城,再也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从此后,居住神都洛阳,生活奢侈,还经常经运河巡游。
唐朝时期,更称为神都,天堂明堂,万象神宫,七个天字建筑轴线,运河穿城,上阳宫,西苑池,富丽堂皇,壮丽如同天阙。
隋唐时期,长安城(大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不够吃。
开皇四年,隋王朝刚刚建立没多长时间就面临粮食危机,在渭水南面修凿了一条和渭水平行的人工渠道,代替渭水进行漕运,这就是后世被人们所熟知的广通渠。
随后,隋朝接连开通了邗沟、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等,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两代隋帝完成了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的运河水道,堪称史无前例。
运河北通向涿郡,南达到扬州。为了能储存这批粮食物资,洛阳城内城外,沿运河水道营建了规模空前的粮仓体系。
咱们举几个例子来看,洛水东岸的洛口仓,有三千窖,储米二千四百万石,千余士兵把守。其它如回洛仓、河阳仓、黎阳仓也都是隋代著名粮仓。
隋末唐初投入使用的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内。据《通典》记载,唐代中期天宝八年(749年),全国储粮12656620石,仅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
中原历经夏商周以后发展,隋唐时期,位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依然是经济重心。
这一时期,洛阳作为神都,天下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