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9点半为止,我差不多接了5-6个高考志愿填报的咨询,都来自家人、朋友的介绍,帮忙梳理下孩子的情况。
有时候遇到家庭在沟通过程中就好似图上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孩子还有自己的想法。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填报志愿那会儿的故事。
那是06年,基本05、06年是上海高考人数的一个小高峰,之后的人数就开始递减,录取率开始递增,当年人数确实比较多。而我的志愿,不是老爸老妈定的,是我自己填的。当然过程中确实也是掉过坑,但我得为我自己选择负责,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那是我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
上海今年是第一年考后填志愿,也就意味着之前都是“瞎子算命”,五月初就得填好志愿,完全是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我是个考试平平的人,成绩也就那么回事儿。所以我只是预估我能上二本线,但是并不会好高。所以我的选择并没有太多的幻想,而采取的就是寻找前一年贴二本线院校工程技术大学作为我的二本第一志愿,并且二本第二志愿就是外省大学。
当然结果是,分数和我预计的差不多,但由于当年填工技大的学生太多,分数与前一年相比,比二本线高了15分,最后我一个志愿没有录取。
当时我就头大了,这不就意味着我还得补填吗?在上海填个民办还是直接去外省之间,我毅然踏上了江西师大的路。并且为了不复读,我还选了此前并没有考虑但是当年招生30人的电气信息1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非师范类)网络工程】专业。
清晰记得我自己琢磨半天报了2个补填志愿,电话查询那天,我知道自己进了江西师大,心中很是高兴,不用复读了。老妈在单位打了第一电话问:“进了不”,我回答:“进了”,她挂了。第二个电话:“哪个学校啊?”“江西师范大学。”又挂了。第三个问题:“江西好像条件不咋地嘛。”“老妈,那是省会,放心。”又挂了。当然,其实我知道她不放心。不然他俩送我去学校的时候,就不会抱着,学校感觉不好,就抓回来复读的想法了。
哈哈,当然江西师大在江西也是排的上号的学校,棒棒的母校。现在在江西招生都得超1本线10分以上呢。
高考志愿填报,让我给自己的人生做了回主,并且在有了这次经历之后,我爸妈对我还是相当放心的,他们知道我会自己选择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为我自己的选择负责了。
聊回咨询时的场景,我更多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缓冲,帮孩子梳理的同时,也给父母提醒,大学、专业对于孩子都是满关键的,这是他(她)未来四年要学习的领域,生活的环境,还是需要听一听孩子的意见的。避免以后面临转专业和真的找到自己喜爱领域考研时跨专业的尴尬,甚至是孩子在找工作时可能出现的跨专业跨行业时的无奈。
建议:大家协商,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可能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