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精神不必悲壮的结局
李唐风
今天微信群中转贴了一篇网文《陋兰:高贵的囚徒——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有朋友读后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贵族精神是不是只能凝冻在悲壮的结局中,停留在被人们纪念的精神层面?
我个人理解:贵族精神,或任何一种高尚的精神或道德,是其主体(人或神、圣、哲等)的本质,不见得、不需要甚至不应该经受“悲壮的结局”。
对该精神的主体而言,有两种情况:
一、一个此前尚未达到该境界的人,在修炼提升的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跃迁时,可能面临一种考验,即在名利与情感的得失之间、在生死之间、在自己习惯的观念与不习惯的真理新知之间,那种非此即彼的抉择。那么这种思想境界的跃迁,可能会表现出悲壮。但这种悲壮,不是该精神的结局,而是一种诞生,是该主体精神世界中的创世。
二、一个已经达到该精神境界的“贵族”、“王者”、或不同信仰中的神、圣、佛、道、仙等,如果在人间遭遇了某种悲壮,那也不是结局,而是该精神长久乃至永恒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其作用之一是给世俗的人间带来了一场心灵的震撼,以促使该精神在我们这些客观者被震撼的心灵中播种、萌芽、壮大。比如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悲壮,其震撼人心的余波,就是当今许多西方宗教的泛泛。
那么对该精神的客体——我们这些世俗中客观的芸芸众生而言,要接受、认可或赞同其精神,“不见得、不需要甚至不应该”非得要让该精神的主体表演出“悲壮”的结局。因为只有悲壮的结局,往往不但改变不了我们世俗之人的观念,反而使我们更加顽固不化。
例如,西方很多宗教门派的教堂中,都供奉着基督十字架上受难的形象,感恩耶稣的受难抵消了教徒们的原罪,救赎了他们的灵魂,促成了他们对主的信仰。然而圣经故事中描述的却是:耶稣“受难”的漫长过程中,不但没有更多的人被吸引来信仰基督,反而让许多原来的门徒对基督产生疑虑、对信仰开始茫然,所有人都噤若寒蝉、无一敢承认对耶稣的信仰。反而是几天后的“复活”,使得一些信徒打消了疑虑和茫然,促使他们明确了自己的信仰,萌生了其后两千年坚持和传扬该信仰的勇气。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是因为,一切超越世俗的高尚精神,其主体的价值观、得失观、生死观,和我们世俗的人生标准,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所以,“受难”的悲怆曲难以敲开我们的心扉,而“复活”的欢乐颂,才是令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心灵放飞、趋之若鹜的神曲。
附:
陋兰:高贵的囚徒——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
https://mp.weixin.qq.com/s/LMc1kHGzx8ojO5EJi9eY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