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月,我就该过生日了,一转眼,和三十二岁的自己挥手道别,以后回忆起来,有用心生活。
棕色记事本上记着些琐碎的事情:哪天买花时,要顺便带回新鲜的果食;哪天去选了套新的床品,不喜欢艳丽的被罩,喜欢更暖些的颜色,纯棉的被料;买新的保温杯,放些花茶,随手拿起就喝。
都是细碎又温暖的生活小事,我享受这些,也享受独自在桌前写字,安静地独处。
天气好的时候出门玩玩儿,随季节变换,享受不同的天光,生活得很单纯。
我喜欢充满能量的人儿,眼睛里闪烁的光,和精灵一般,让人忍不住地想要围绕她他,宠爱她他。
如果一定要加以分别,简单说来世界上会有两种人: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做饭的人不做饭的人;喜欢赞美的人,不喜欢赞美的人;活得开心的人,活得不开心的人。
其实这样的二分法是粗略的,简单粗暴的,但这个方法有它的有用之处,简单明了,这个简单的判断里,没有高下,只有选择。
发现今日我们的思维中有两个问题,想仔细体会各种体会,也方便自我反省。
一是面对复杂问题,倾向单一的作用,以偏概全,缺乏对规律和常识的尊重,这当然还是某种无知的表现,书读少了,见识少了往往觉得众人皆傻我独醒。
在一个手上握着锤子的人眼中,满世界都是钉子,这一点需要觉醒和自制。
经常问人对一本书,一个人的看法,大家不了解就能轻易地说好坏憎恶,连一本书都没读完过,当然,这很多都来自于社交媒体的碎片阅读,被片面操纵了。
所谓的误读,多是种不求甚解的表现,人们常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解释事物,甚至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却从未考虑过恰当与否。但更糟的总是当误读在人云亦云后变成一种荒谬的常识,且这样的"常识"不计其数。活着当真是懒不得的,任何事情都要先抱着疑问,再自己去找答案。
二是对完整体验缺乏信心,总是需要拆分才能理解事物,万物有灵,人被拆成骨头、肌肉和细胞之后,不能再跟你说话,陪你思考。
但你能把深圳的公园照片拼在一起,就告诉他人,深圳其实都是公园吗?
逻辑只是认识世界方法的一种,并不是真相本身,大多数事情都可以用逻辑证明,但离真相十万八千里。
我们的功课里大概终究都有一门课,如何学会同万物生长的世界好好相处。
文明有时真的敌不过野蛮,那是因为不屑于野蛮的嘴脸,泼妇会致胜,但输赢有那么重要吗。
评论不了解的事物,则是胡扯,人是需要为自己的话语负责的,一词一句都代表了自身的品格,有些事是宁愿不说,也不可胡说乱说,交流中,懂得对自身的话语负责,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懂得适时保持沉默最为难得,也是对这世界最起码的善意表现。
有些事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是合理的,但也可能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荒谬的,不同的观点源自于各自不同经历,既然如此,那么对于不清楚的事或不了解的人去妄下评论都不过是种自揭其短的行为。人们无需时刻去强调表现自我,也无需随时都关注评价他人,当人短时间内轻易给一件事物做下定义,或是急于表达对于对于一件事物某种观点与立场时,我想并非是对事物全面理解与感受,或许只是看到事物表面极小的一部分,人能够代表自己,但无法代表真理,哪天不带分别心待人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
事实上拥有不同背景与生活的人们就像是两条平衡线,难于交集与沟通,正是因为这些思想交流障碍却让一切的误解与误读变得合理,换个角度,任何争论的话题也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障碍而停止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是交流,而不是说服。互相了解并不意味着互相理解,了解一个人的品性需要耐心用时间去慢慢挖掘,而理解一人,则需懂得对方立场去感同身受。有时我们即使朝夕相对,内心仍如平行线般无法交集;即使你我萍水相逢,性情却好如故友般融洽至极。
很多时候,人与人交往的隔膜与疏离往往是由于每个人都在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固执的优越感与生俱来,慢慢地成为人们之间诚心交往的最大障碍。其实没有人真的有资格拥有所谓的优越感,因为没有人完美,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前提下,尝试去体会他人的感受是强大自己内心的修行。
人年少时总会做出冲动鲁莽的事,说出不经思考的话,因为年轻,不论做什么都可以被原谅。可随着我们慢慢走向更开阔的领域时,当我们无法再以青春做为借口,才发现礼貌是与这个社会沟通的基础,智慧是在这个世界长久生存下去的依靠。
我常发呆假想,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剧本、试卷来到世上,老天爷很公平,给每个人的时间都差不多,一起打游戏通关晋级,每一次考验都是在解决自己的执著。
执著就是倾向于用惯性面对问题,和总是使用一块肌肉的力量一样,因为惯性里有经验,有安全感。
惯性就是业力,它让我们在不同问题上,用同样模式同样位置花式成功,也花式摔跤。
我们试着像练肌肉一样在当下专注觉醒,练出定力,皆在辩认出业力惯性的影响,如此每次都栽在一个坑儿里的轮回。
执著就是可能几辈子考试都没及格的,那些困住你的东西,所以,课程一直不断。
健身房里,你已经把胳膊练得青蛙大腿一样,鼓胀跳动,结实有力。
你本来还想再举铁狂练,那位花名“GOD”的教练说,“该是练腹肌的时候了”,你低头看看,肚子上的肥肉下,腹肌就在里面,等看到它准确的模样,还有好些时日。
又只能一日挥刀五百次,练出力量,练出稳定,然后再放下它,换一招式。
一个想法实现起来有万千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倾注心力,小心对待。
急了,懈怠了都不行,画要一笔一笔画,字要一行一行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苹果树上长不出橘子,个人因果都在个人完成,少些情绪,多些思考。
机会易得却最是依靠不住不珍惜的,时间易逝却最是挽留不了。初时易得到的往往要用往后的时日去慢慢偿还,经历岁月厚积薄发争取到的往往更会有种心安理得的悠然。
比如读书,我总是读些我觉得轻松好读的,过一阵子,也会选些晦涩难懂的看看。
我爱读书,也有太多的书没有读,对他人世界一无所知,也许不值一提。
热爱读书独处的人,世界有时会大一些,会更容易在一个较高较大的层面观照自己的生活,容易堪破世间的尘霾。
每日坐在垫子下看书,有时抬头一片空白,有时满眼昏黄,难免也会被知识鼓动,所以,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单纯地看着。
写字是个道的入口,万物都是道的变现,小童牧牛悟道,优波离当个理发师悟道,周利槃特扫地悟道。
文人天天写字,自然写字悟道,一笔一划,安排妥当,都是规律。
在万物的规律前是平等一如的生命。
人类千年文明,没有什么想法是全新的,道理一直在那里,我们并不是创造而是去发现。想法,文字皆是受周围影响相互启发的轮回。
我信佛只因我对佛学的极为认同的,而非宗教上盲目的崇拜,佛学是最早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不朽的理论。从苦难中解脱与顿悟的可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态度,是在不断自省,不断自我抗争中所历练出来的心性。
禅坐时,你到底体会到了什么?禅师说,有一种越南的水果,酸甜可口,很好吃,你都无法知道它的味道,直到有一天,你自己吃一口,不到一秒钟,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我心即佛心,佛如何待众生 ,我也如是待众生。
后来我觉得,这个比喻适合整个人生。然后在本子写上:“慈眼视众生”。
我们从不同视角、意见中体会了百味人生。但怎样的态度是最难得的?是遇到相同观点的知己而庆幸,听到不同的声音而成长,而你仍不卑不亢坚持走着自己的路。
迎雨乘风,随性随心,简单豁达的心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逐渐修得,这份平和的心态或会将一切变得柔软起来。
很多时候自己所写的文字,大多数是经历了一些事之后,独自去思考与自省的经验,为自己成长做个标记,也与他人分享些许心得。自己目前所思或许未必是成熟的,但我愿意做一个一直自省的人,一个谦虚踏实的人。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干脆,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彼此成就,亦师亦友,同路而行。
了解自己,这已是一个可以消耗掉所有时间的功课,三十二岁,刚刚开始。
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文/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