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旧貌换新颜。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能体现文化特色、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就数春节了——俗称“过年”。从年前的筹备到年后的尾声,差不多忙忙碌碌一个月,只为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辞旧迎新”。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现在的年味儿似乎淡了,传统节日的感觉日渐淡去。这或许还得从春节的历史渊源说起。
春节根植于我国深厚的农耕文化。“过年”这种形式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人通过各种方式向大自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等美好心愿,同时随着地域发展,不断衍生出各地的不同年俗,当然还有各种传说故事。说到底,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但之所以流传至今,主要在于节日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今天我们所说的“年味儿”淡,更多地是说一些传统形式的消亡,比如登门拜年互贺被手机短信取代,“压岁钱”被微信红包取代,团圆守岁被全家一起出游取代……有人焦虑这种取代会减弱节日的意义,但这些现象正反映出时代进步的必然——现在人口分布和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亲友登门拜访已不现实;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饮食和过年并无大异;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春节出行也是繁荣旅游市场的主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发展势必推动货币交易方式的改变……与其说“年味儿”变淡,不如说是过年方式在刷新,节日意义并没有因此而冲淡。
春节的主题仍然是“团圆、热闹、憧憬”。我们不在乎一家人在哪里相聚,但在意家人靠在一起的温暖;我们不一定要看到烟花爆竹燃放的热烈,但心里总有一幅日子红红火火的画面:我们不攀比孩子收到的红包有多少,但期待老人小孩都健康平安。在每个农历新年的起点,我们都感谢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喜庆祥和。
贺岁片《乘风破浪》里,90年代的徐正太自信地说“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穿越回去的徐太浪微微一笑“这个世界是会变的。”时代在前行,过年的形式在变,但节日里永远溢满家的味道,这就是“年味儿”——未曾变淡。
最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但这是“幸福胖”,让我们微笑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