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观众都是奔着这个“同性之爱”的由头去的,但事实证明,看完这整部片子之后,我除了被配乐和画面美翻之后,也并没有觉得影片的成功跟同性之爱有什么很直接的关联。
1. 空间运用
不需要刻意留意也可以发现,导演在片子全程中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层次结构。当卡罗尔与特芮斯第一次同时处于一个密闭空间,即卡罗尔家的客厅时,开始两人分别处在内外厅,而之后卡罗尔走进内厅,隐喻着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特芮斯自责地在车里痛哭时,车窗中间横着一条分割线将两人隔开,而当卡罗尔跨越这条线去拥抱特芮斯时也正是表明两人由疏离的状态变为合二为一。
有趣的地方是阿碧两次分别于卡罗尔及特芮斯谈话时镜头都挡着了她对面的那个人,也就是谈话全程都不让观众看到其谈话人的正面,也就只能靠想象去猜测那个人现在的表情和心理状态。
穿越隧道,三层甚至四层空间的建构,橱窗的间隔……几乎每一帧都能让观众看到导演精心制造的画面。每一秒都能够截图成最美的桌面。
2.不只是爱情片,更是一段女孩到女人的旅程
一出场的特芮斯,披着披肩,杂乱的头发,对待恋人的甜言蜜语毫无反应。这是一个让观众感觉较为冷漠的人物。就像特芮斯之后崩溃的倾诉一样,她其实只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好像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可以。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感情的触发点是卡罗尔两次抚摸她的肩膀,触电一般的感觉,爱的预感如影随形。也许真的,特芮斯在一开始只是好奇的,对这个优雅,高贵,带着神秘微笑的女人感到好奇。所以不顾男友的阻拦,不顾工作也要跟她一同而去。男友的形容词是正确的,“crush”,这个词代表的并不是爱,而是迷恋。
之后的特芮斯,在旅程中学会了涂口红,开始喷跟卡罗尔一样的香水,她开始学习,开始学着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女人,而不是无知的女孩。
所以片子的主角其实不是卡罗尔,而是特芮斯。到了结尾,特芮斯着装得体,头发略似不经心却有型地分散在耳朵附近,拒绝了卡罗尔。但离开后隔着滴着雨水的窗户,她懂得自己想要的,还是那个人,那个让自己成长的人。所以逃离平凡而无趣的聚会,走向卡罗尔,走向促使自己成长的原因。镜头的晃动就像是她的心情,摇摆不定。卡罗尔最后扬起嘴角轻轻的微笑,两人甚至并没有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但特芮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特芮斯借着卡罗尔,真正地“长大”了。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特芮斯,我们也终将是卡罗尔。
PS 配乐师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