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庸俗的读书人。
谈到读书,很多人脑海中就会自动弹出“读史使人明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语句。读书好吗?那是当然,这可算是从古至今千千万万读书人实践出的真理。但读书真的有那么高吗?我说未必。哲学家,铁匠与农民,谁能说哪个更懂得生活的智慧呢?在世间修炼智慧的方法千万种,读书只是其中的一种苦修而已:虽不平凡,也不高贵。下面就讲讲我一个理工科文艺青年的书海泛舟之旅。
书海拾贝
大学之前的自己谈不上读书,除了一本《三国演义》,基本没有读过任何其他的课外书。上大学之后,自由时间多了,也就读了很多的闲书,从军事到政治,从历史到散文诗歌,五花八门,看到什么书觉着有趣就拿来读读。这个时候的我就像海边捡贝壳的小男孩,不停地为捡到的一个个漂亮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虽然这个时候的读书还只是停留在满足新鲜好奇心的阶段,但那种获得知识的快乐却是毋庸置疑的。
大道至简
就在我一本本的从图书馆往宿舍搬书的时候,舍友有时就会问我,“这本书讲的啥?”“额~~~”很多时候的我要么一时哑口,要么絮絮叨叨的大说一通,却又往往把握不住精髓。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呢?书里作者讲了这么多人物和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或是我究竟读出了什么呢?类似的情况还有给同学录留言的时候,总会要求写上一句座右铭,是写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呢,还是拿破仑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或者是泰戈尔的“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呢?事实上,世间道理千万条,没有哪一瓢是我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才能把书本读薄,从庞杂的知识体系中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和追求简单的艺术,更煞是佩服那些寥寥几字,短短数语就能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人儿。这该是怎样的一位智者啊!
终于我在图书馆里碰到了一位这样的智者:周国平及他的《人与永恒》。这是一本随感,但看得我爱不释手,几乎把整本薄薄的小书摘抄个遍。当时很惊讶于周国平出色的洞察力:三言两语,把人生的种种写的那么透彻有力。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又看了他的《风中的纸屑》、《守望的距离》、《安静》、《生命的品质》等等。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知道:原来人是需要认识自我;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对于自然,我们要掌握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和规律,而关于“人”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知识是易获取的,而智慧唯有用心体验和洞察,别无他法。
后来又在大学美育课上听老师讲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日用而不知”。像哲学这种统领各学科的“大道”,自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还专门去找老师推荐哲学入门书籍,老师说就你从《西方哲学史》和《老子》开始吧。虽然这两本书一拖再拖,至今都没有完整的看完。但自己看书已经开始有了变化,并不光是单纯的满足好奇心了,享受完知识的饕餮盛宴之后,我总会回想一下这本书讲了什么,会自己整理下整本书的脉络,写写读书笔记。
自那之后,我读书的范围也缩小了很多,主要是历史和哲学。这个阶段的我又读了一些书,也是我的读书笔记做的最多的阶段。虽然至今不敢说悟到了什么大智慧,但我已经开始学会思考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