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非如石,定中有光明。
反省并观照,警觉且放松。
专注发妙慧,启用洞察心。
见诸法实相,醒悟本来空。
离执而解脱,寡欲且清心。
不争亦不执,离苦大乐生。
身心得自由,无染纯净心。
层层净化意,转世成妙通。
戒心见净化,度疑亦无踪。
无念虽无欲,犹隔三重峰。
提起正念时,观照对诸境。
住于无念时,廓然如虚空。
六根生妙用,五智现其身。
观察品味时,体会和反省。
洞然见本然,妙窥清净身。
1.寻找警觉与放松的契合点
心静非如石,定中有光明。
反省并观照,警觉且放松。
你安住于心灵的那份宁静空寂,不动不摇,但不是像石头一样,不思不想。你也思想,而且对自己接触的一切都有着敏锐客观的觉知,但这份觉知是一种不生执著纠缠的妙用,是一种毫无机心、贪念、偏见的直感,是一种空性智慧光明,它不是肉眼可见的那种物理光明,它无法照亮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但它能点亮你心灵的暗夜。也就是说,它能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不纠结其中,也不再受到蒙骗。
不但要安住于极致的宁静,你还要保持一种敏感的觉性,并且用这份觉性观照你的内心世界。
警觉与放松,要有个度,哪个都不能过度。一般情况下,放松的成分多,警觉的成分少。也就是说,你要以宽坦任运为主,保护真心的本体,与此同时,再加上一点点的警觉。一旦警觉过了度,心就会开始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你要在日常生活的调心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度,这个度便是“中道”。
2.从专注到见性
专注发妙慧,启用洞察心。
见诸法实相,醒悟本来空。
专注之心,是一种定力。你在训练自己对眼前之事的专注时,也是在加强自己对心灵的控制力。当你的专注之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再轻易被外物所干扰。
如何在生活中提升专注力?
你不用理会外部干扰是否能够影响自己的心,只要在每一次产生杂念的时候提醒自己回到眼前的事情上去,久而久之,你就自然会拥有一种强大的专注力。
你的专注,是既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又能对所有一切都保有一种敏感的觉知,但你对一切都不执著。
当你以专注之心,达到静的极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妙慧,即定能生慧。这种专注,仍然是警觉与放松并存的那种状态,是止观双运后的专注,是明空之心的专注,而不是世俗中所说的那种专注。
专注时,会产生一种智慧光明,在这份光明的朗照下,你便启用那洞察之心。洞察跟你有关系的万事万物,观察你意识所及的万事万物。然后,你就会有洞见,即能清楚地看到某种真理,那便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叫“实相”。
本来面目,就是真实的状态。事物的实相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也就是说,世间所有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没有自性、虚幻无实、无常变化的。
所以,见到实相的时候,你便自然会领悟到世间万物空寂的本性,明白所有一切都将归于空性。
3.执著的另一面
离执而解脱,寡欲且清心。
不争亦不执,离苦大乐生。
真心与妄心是一体两面,浊世与净土是一体两面,执著与解脱,实际上也是一体两面。不执著的同时,就得到了解脱,而不是在离开执著之后,再去寻找一个叫做“解脱”的东西。
放下就解脱了。当下放下,当下解脱。
4.我心如明月,遍照天下人
身心得自由,无染纯净心。
层层净化意,转世成妙通。
戒心见净化,度疑亦无踪。
要层层净化自己的心、层层净化自己的心念,把世间的一切,都转化成一种通达和妙用。
只要净心,烦恼就会变成普提,行、住、坐、卧,世间法的一些行为,就变成了利众。戒心自然俱足,见地自然净化。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实相,所以没有了疑惑。
当我们如法修行,消除了心灵上的所有污垢,还原了心灵的清静无染时,我们的身心就会得到自由,这就叫身心自在。
5.无念的内涵
无念虽无欲,犹隔三重峰。
提起正念时,观照对诸境。
住于无念时,廓然如虚空。
六根生妙用,五智现其身。
观察品味时,体会和反省。
洞然见本然,妙窥清净身。
表面看来,无念便无欲,无欲便无烦恼,但它跟真正的解脱差得很远,它更不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道”。无记和顽空也是无念,但它们显然是愚痴的表现。因此,不能单纯地追求无念,要提起正念,安住于湛然空寂当中,同时用智慧光明观照诸境,生起警觉。要慢慢地体会它,反省它,要观察那颗清静之心。
当你警觉且放松、行明空双运的时候,六根便生起了妙用。生起妙用时,才能生出五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