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 The Wirecutter 时顺便看了一下它的介绍,发现已经在2016年10月被 New York Times 收购了。按照Recode 的报道,收购金额应该超过了三千万美金。
The Wirecutter 由前 Gizmodo 编辑 Brian Lam 创办,提供主流电子产品的购买建议。每一篇文章都建立在严格的评测基础上,从非专业用户的主要需求出发挑选产品,避免为花哨的附加功能买单。每篇文章都会列出作者资历、目标受众、所有备选产品、挑选标准、主要推荐、更贵或更便宜的选择等。Brian 不接任何生产商广告,也没有任何注资,收入主要来自于电商网站如 Amazon 的导流分成。除了 The Wirecutter,Brian 还同时创办了 The Sweethome,专注家居用品的评测,上文的三千万美金是两个网站的总价格。按照这篇报道的说法,The Wirecutter 在 2015 年促成了超过一亿五千万美金的交易。从这个角度,三千万美金一点也算不上贵了。
我很喜欢 The Wirecutter 评测文章的风格,条理清晰,干净利落。加上它没有侵入性广告,界面做得精致,手机适配也很干净。如果需要买什么电子产品,我常常会先去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测评。因为 Wirecutter 的推荐,买了 UE Boom 蓝牙音箱、TP-Link 路由器、Arris 调制解调器、Sandisk Extreme 优盘、Imprint 站立办公脚垫,每一个东西都用得很舒畅。有时不太赞同它的推荐,也能从它的备选对象和选择标准中得到不少参考。例如 LG 的等离子电视、三菱的 Uni-ball 中性笔、Samsonite 的 VizAir 笔记本背包等。受到它的影响,我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购买理由和选择标准。
The Wirecutter 最开始就只有 Brian 一个作者,后来断断续续增加了不少专业和兼职的记者。它的编辑团队中上层看上去还有不少华裔:Editor in Chief Jacqui Cheng,还有一个 Senior Editor 叫 Michael Zhao。
一个花絮,Brain Lam 和 Steve Jobs 在 2010 年起过冲突,起因是前者手下的记者购买并报道了 Apple 当时丢失的 iPhone 4 原型。按照 Brian 的说法,Steve Jobs 之前就看 Gizmodo 的文章,亲自打电话给 Brian,想要回 iPhone。Brian 坚持要求 Jobs 给出法律文件证明这个产品是他们的,但是 Apple 主要就是为了保密,不情愿给出证明。因此双方交恶,Apple 直接禁止 Gizmodo 接下来几年参加任何发布会。这段经历应该也是 Brian 选择创立 The Wirecutter 的导火索之一,因为他希望他的报道真正能帮到人,并且有长期保留的价值,而不是一直跟随热点。
国内还比较少看到类似从解决需求出发的推荐网站。什么值得买比较接近,但它的评测大多由用户上传,难免良莠不齐。刚刚去看了一下首页,已经做成了京东、淘宝的样式,可能更适合产品发现,不便于缩小挑选范围。王自如的 Zealer 可能是产品测评界的领头羊,最早被他的高清视频质量惊艳到。可惜他过早的接受了生产商的注资,中立性容易让人怀疑。利器以人物为中心,几乎没有编辑整理,同时太过偏向软件,对硬件的推荐不多。不过有时通过利器能借鉴到别人的 Workflow,也能有不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