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许多人一上大学以后,空余时间的无所事事经常会感到寂寞和空虚,所以便四处找朋友以求心灵上的安慰,但是却浑然不顾两人兴趣不和。
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我有一个室友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呆在寝室,或者上床睡觉,然而又每次都说在寝室很无聊,事实上,他是在寝室时间最长的。
刚开学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学姐,每天只是和学姐在网上聊天,偶尔帮学姐拿几次快递,代买些东西,除了这些事儿,就是东拉西扯的尬聊。而他只是想让别人看起来他很忙。
有时候和班里几个只是认识的人说两句,一起抽个烟什么的,这一切的一切可能是怕自己无聊或者寂寞吧。
对于有些人来说寂寞仿佛世界末日,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美妙时光。
那天因为要查些资料,我大早上背着包往图书馆跑,因为我怕跑慢了会没有位置,考研党们对于图书馆有种疯狂的向往。
等我到了那里以后,发现里面已经座无虚席,我只好找到书以后坐在地上,一坐就是一天。
当星光满天时,走出图书馆,一起的人有很多。突然有人拍我,我回头看是学姐,当初进校时就是她带我的,我问她:一个人?
她说:不然呢,有些事一个人是最好的,这样才可以专心于眼前的东西,况且考研这条路本来就很孤独。
我注意到学姐的眼神变化了一下,哪怕是在黑夜里。
我记得学姐以前有很多人玩的,渐渐的就剩她一个人了。
学姐说她像大多数人一样不喜欢孤独,但是她的处境告诉她,她喜不喜欢没有用。
那天走在那条小路上的人都是一个个的点,单独的点,彼此之间没有交集,他们或许是一个专业的,或许是一个院的,但却谁都没有搭理谁,只是在默默的走。
那天那条在往日不算太长的小路,本来十几分钟就能走完,我和学姐走了很久,后来学姐告诉我,那是她决定考研以后为数不多的觉得不孤独的时光。
3孤独和空虚还不一样。空虚是内心毫无寄托的无所事事,而孤独却是人生道路上的踽踽独行,人虽少但心却有所想,行有所为。
自从来到大学以后,我见到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也经历了很多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事。
虽然刚开始也担心过会不会像他们一样无所事事,但是当找到自己的路以后,庆幸没有无事可做。
学姐说大学所做每一次尝试在未来都有可能让你少走一段弯路。
关于孤独,我想起了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刘同三十三岁任职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工作上颇为成功,是个标准的“高富帅”,但与大多数八零后一样,他也经历过青春的迷茫,选择工作时的彷徨。
虽然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假装潇洒,内心却总觉得孤独,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是随着刘同阅历的增加,渐渐的才明白种种孤独感实际都是无形的忘我成长,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孤独是刘同在所有情绪中最为认可的一种,只有经历过孤独,才能有新的力量。
4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王澍,也是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
小时候的王澍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以后做一名画家。
但是父母却反对他学艺术,最后父母给他找了一个可以画画的理工科专业---建筑系。
但是他大二开始翘课,毕业后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才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虽然生活静好,但是他总觉得不自由,于是便选择了辞职。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虽然对传统建筑的偏爱曾让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我要一个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够走多远。”
就像张楚在歌里唱的: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分孤独。我不怕孤独,但我怕无事可做。我怕会对不起过去,更不敢面对将来。
独来独往的孤独也许可悲,但更可悲是因为内心的空虚而选择随意附和,不愿却又无能为力。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单却不孤独,专注于己的目标,即使撞上南墙也不回头,一腔孤勇。
习惯孤独也许很难,但是却并不是做不到,愿大家都能终于自己内心的信念,一腔孤勇,向前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