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我们一起来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讲身念处的第四种修习法:身分随观,也叫厌恶作意、不净观,《清净道论》称为身至念(kāyagatāsati,对于身体的觉知)。不净观与出入息念合称二甘露法门,是佛陀时代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不净观有两种,一是有识不净观,观自己观他人身体的不净,观察的是活着的人有意识的人,所以叫有识。第二是无识不净观,观死尸的不净相,即墓园九观。身念处的第四种修习法是有识不净观。先看经文: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跖(zhí,足)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具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清净道论》中如此记述:
佛陀曾经于诸经之中以种种的方法如此赞叹:“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作,则导致大悚惧,导致大利益,导致大瑜伽安稳,导致大的正念正知,导致获得智见,导致现法乐住,导致证得明、解脱、果。是哪一法呢?即身至念……。诸比丘,凡不受用身至念者,他们即不受用不死(的涅槃)。诸比丘,凡受用身至念者,他们受用不死(的涅槃)……”(A.I.43)又说:“诸比丘,比丘在此脚掌之上,头发的顶端以下及以皮肤为周围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的不净:即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D.II293,M.I.57)如是以骨髓包摄于脑,为厌恶作意而说的三十二行相业处,便是这“身至念”的意义。
身至念即身分随观,是随观身体的组成,以念去分析身体的组成,将身体分解为31个部分。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油膏)、唾液、粘液(鼻涕)、关节液、尿。括号内是巴利原文之意。32身分多了个脑,31身分把脑归入骨髓。在其他经典中,在这个观察的身体部分清单后面,还有一句:以及任何可能的其他部分。
这套身分组合,依循一个自然的排列:从固体和外部的成分,经由内部器官到各种体液。这种顺序代表:随着觉知力的敏锐度的深化,观察的层面也逐渐从最容易接触到的外部成分深入到身体内部。这也是相当于观想的一种修习。
《清净道论》指出:这个随观的修习,是从注意每个个别的身分,到对于全部的身分一起觉知。这意味着:随着这个随观更进阶的阶段,个别的身分在重要性上减退,而觉知则转向对于身体整体上组合的、不净的特性。在观身分的教导中,有“不净的”(asuci)这个字词。《增支部》(Aṅguttara Nikāya)有一段经文,将身分随观和尸体随观归于随念(anussati)类 , 这两种随观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仅限于纯然的觉知而已,这两种随观突出审察被观察对象的“不净”。《清净道论》说:“在这脚掌之上,头发的顶端以下,以皮肤为周围的一寻之身体,以一切行相考察,实不见有任何珍珠、摩尼珠、琉璃、沉香、旃檀香、郁金香、龙脑香、香粉等微尘的净性,只是见到极臭、厌恶、不美观的种种发、毛等的不净。”根据《自欢喜经》( Sampasādanīya Sutta)内容,也可以从身分进行到只对于白骨觉知。对于身体各部分不执着的观察,最终可以理解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在本质上,没有一个是美丽的,没有一个是吸引人的,都是不净的、令人厌恶的!汉译《增一阿含经》,身分随观有增加了一部分观想:身体每个孔窍排出物的可厌性。这样的观想,也出现在巴利经藏的其他经典中。经由这种观想,可以彻底的体证: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身体,都是不吸引人的。如果某个人将身体的内部翻转到外部,即使是自己的母亲,也会对其感到厌恶而且无法忍受它的气味。《小部·经集》(Sutta Nipāta)的《胜利经》( Vijaya Sutta)中对于身体的彻底审视,也是从外部的身分导向内部的器官和体液,最终的结论是:“除了缺乏洞见,否则,一个人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身体,而自赞或毁他呢?”所以身分随观可以减低个人对于身体的执着。
随观身体不具吸引力的性质,了解自己的身体无有一处是美,除了降低对自己身体的贪爱,也是对治我慢的有效方法。拘留孙佛(Kakusandha)在世时,看到比丘们从在家人那儿受到过度的推崇和尊敬,于是推荐比丘们修习身分的不净随观,以对治可能的傲慢。(M I 336)
除了对自己修身分随观,还要对他人修习身分随观。观想他人身体的不净,以克服对他人身体的贪爱,这是对于性欲望的有力对治。我自己的经验是,仅仅观想他人在大小便的样子,就已经非常强有力了。(阿姜查尊者教导西方弟子的故事。)
身分随观也可以用于对治对他人的愤怒,行者可以思维是在对对方的头发愤怒呢?还是对皮肤愤怒,还是对骨头愤怒,这样一想,愤怒不仅很快烟消云散,自己都会觉得可笑了。
由于这个随观法,可以对治感官享受,因此也引入剃度仪式中。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剃度时,现场的其他出家人会边念诵身分,而被剃度者一边被剃着头发一边则要观想身分。佛经里有记载佛陀时代一个七岁的孩子剃度时就是听着这个身分念诵在头发还没剃完就已经证入阿罗汉。随观身分获得证悟在《长老尼偈》中也有记载,有两位比丘尼就是随观自己身体的身分,而获得完全的觉悟 。
虽然身分的修习有这些利益,但是也有潜在的危险。在观身分的教导中,有“不净的”(asuci)这个字词,蕴含着一定程度的评价。《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有一段经文,将身分随观和尸体随观归于随念(anussati)类, 这两种随观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仅限于纯然的觉知而已,这两种随观突出审察被观察对象的“不净”。过度随观不净,会导致对身体的厌恶和憎恶。经典有记载,佛陀教导一群比丘有关这个修习之后,就退居独处;这些比丘是如此投入地进行随观他们身体的身分,以致于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彻底地感到羞愧和厌恶。结果,他们之中有相当数量的比丘自杀身亡。佛陀因此设置杀戒,并教导入出息念。
接下来的经文将身分的随观比作正在检查装满榖物和豆子的两口的袋 子 。当我们在检查榖物和豆子时,不太可能激起任何的情绪反应,所以,随观身分,也应当以平衡且不执着的态度来修习,因此,这样的修习态度导致的效果是使欲望冷却下来,但不会激起反感。睿智且平衡地随观身体的不净,便有可能导致证悟。也就是说,贪爱这个身体,厌恶这个身体都是不明智的极端,都是二元对立,只有对身体保持中舍性的观察才有可能获得证悟。
身分随观,也许是身随观最古老和最初的方法。随观身体不吸引人的层面,是要平衡人对于自己或他人身体的贪着,使行者对于身体持有平衡而不执取的态度。以这样平衡态度的随观,行者看待身体时就只是缘起的产物,而不会对身体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正如佛陀指出:身体既不是自己的;也不是属于他人的;而只是因缘的产物而已。( S II 64)
在巴利三藏中,很多经典都重点强调并教导三十二身分的修法,这些修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修止和修观。《大念处经》中是以厌恶说的,在《大象迹喻经》《大教诫罗睺罗经》《界分别经》中是以界说的,在《身至念经》中则以32身分中每分的色的显现者而分别四禅,也是修止的。以界说的是观的业处,以厌恶作意说的是止业处。修止成就禅那,修观成就解脱。
四念处有二十一种修习法,每一法都可以达到解脱的目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了出入息念、四威仪、念正知和身分。我最早教小众班时,刚刚开始讲安般念,大家都很踊跃,次第讲到今天这课时,很多人就茫然了,每一个法门都这么好,都要修吗?还是要选哪一个啊?
我们要广学多闻,但是不需要学到的每一样都去修。修行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用业处,一类是一切处业处。应用业处是基础,只需要选一种适合自己根器的应用业处就可以。怎样是适合自己根器呢?一修就上手,一修就相应,这就是适合自己的。可以用止业处修止禅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观禅则培育强有力的刹那定来观照名色现象。一切处业处就是四护卫禅,保护行者禅修之路顺畅的辅助禅法。四护卫禅是:慈心禅、佛随念、死随念、不净观。行者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要用到这四个护卫禅,来扫清禅修过程种遇到的障碍。当自他贪爱生起时可以用不净观对治,心中恼乱时可以用慈心禅对治,信心不足时用佛随念对治,懒惰懈怠时用死随念对治。这四种情况都是行者修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打个比方,在大学里学习,有专业课,有公共课,应用业处就相当于专业课,一切处业处相当于公共课。公共课是大家都必修的,专业课则是根据个人的倾向性而选择。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我们正走在这条导向觉悟的直接之道上,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
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