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关于58同城总裁姚劲波的一个采访。
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
很多年前,那时候互联网盈利模式还不清晰。
58同城也走得很艰难。试探中开办了杂志业务,北京的每个区都出了一本杂志。
相比与互联网业务,广告商对实体杂志还是愿意掏钱的,所以杂志就成为了58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有一次,姚劲波在看账单的时候,突然想,这就是我们整个公司想走的路么?
于是,他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把公司最赚钱的杂志业务全面暂停了。
后来,58同城与赶集合并之后,在互联网分类平台没有了对手。
姚劲波表示,如果当初贪恋杂志的利润,没有坚定互联网方向,现在的58可能只是一个出版公司了吧。
看看那些企业家的故事,我们会经常被一些天才的洞见所震撼。
但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事情。
如果是我用这么多年专业的经济学知识来分析,我肯定做不出对的决策。
我相信其他经济学者如果只用经济学的方法,都很难做出对的决策。
我相信那些“姚劲波们”若钻研过这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只会被这些看似华美的技术所束缚,从而迷失在未来。
迷雾中那些目光如炬的开拓者引人赞叹。
但我想问,旨在研究经济问题并指导人类经济实践的经济学出什么问题了?
在中国的经济学里,最关键的两门学科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如果你专业是经济学,这门课会从大学一直学到博士,从初级一直学到高级。
如果用微观经济学给企业做生产决策,它会告诉你: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哪个企业还需要这种无脑决策?
马云当初亲口说,自己不担心股价下跌。他并不那么关心利润。他关心的是自己的企业能不能做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京东当年眼看就要赢利,刘强东力排众议,宁愿继续亏损多年也要建自己的物流仓储系统。
企业在完成自己该完成的社会责任的时候,盈利和做大只是结果。
现代企业早就不是100年前的纺织厂,比起当期利润,更重要的是企业定位、社会角色、未来愿景、客户痛点。但所有这些,研究微观厂商的微观经济学给不出一丝有用的东西,能给出的都是摆弄数据、数学游戏。
经济学自称是现实的合理抽象。
我就想问,微观经济学最基础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合理抽象么?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宗教信仰、爱情、友情都抽象掉了,人只能变成机器了,这也叫合理抽象?
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最大化的数学方法。消费者的选择是消费品效用最大化,企业生产决策用的是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劳动者选择工作是工资收益最大化。找个中学生用常识来判断,这种分析合理么?不管用多么高深的数学方法,这些抽象哪个抽象有一丝靠近现代社会的现实?
那为什么要相信所有这些垃圾假设和垃圾方法最终算得的结论?还故作高深地给出政策决策?
社会的复杂性也是社会的重要特征,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了简化和抽象,而把最基本的特征抛弃,可不是明智的做法。
我不是说微观经济学没有学的意义,我只是反感把一种幼稚老旧的学说在教学中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还作为经济学这座大厦的基础。
经济学毕竟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不是研究机器人的学问。
很多经济学者其实内心深处都知道经济学这门学科病了,还病得不轻,但没人治这个病。一是因为自己也确实提不出更好的体系,二是因为站起来反对就是否定之前自己的大多数成果,很少人有这个勇气。
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走入歧途,就大胆抛弃它就行了,这么难么?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