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生:先生,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否是鼓吹阶级固化的言论呢?
柳阳子:世人读这句话,都把第一个字当名词,第二个字是名词作形容词,老夫则以为不然。以愚见,这里第一个字应该是名词作使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同时兼有名词作形容词含义。也就是说,这句话在告诉我们:要让那适合当君主的人当君主,让那适合当臣子的人当臣子,让那适合当父亲的人当父亲,让那适合当儿子的人当儿子。言外之意,君不君,则臣不必以之为君;臣不臣,则君不必以之为臣;父不父,则子不必以之为父;子不子,则父不必以之为子。
而世人之所以容易理解成鼓吹阶级固化,主要是坏在了齐景公的那句话: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貌似对孔子的话进行了解释,实则是统治阶级的曲解。你看,景公说到最后,落到了“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见景公的解释,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的。更有意思的是,这段对话开头是“问政”,最后却落到了统治者得粟而食的问题。难道统治者的享受就是政治的全部吗?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不会这样思考。而论语的编写者却这样写了出来,而不是只留下孔子的话,恐怕一来是为了向统治者推销学说,二来也是用春秋笔法来暗示孔子和统治阶级在政治理想上的矛盾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