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接触到的书中,涉及到“游戏”这个概念特别多。而我作为一个接受传统观念较多的人,曾经一直觉得人生应该规规矩矩的过,而“游戏”意味着放纵和堕落,是要压制在最低限度的。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到《游戏力》,还有《佛畏系统》里面的提到的游戏心态,《笑得出来的教育》中描述家长和孩子之间各种夸张的游戏,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游戏”这个词的深层次含义。
面对生活这场持久战,似乎试着从游戏的视角去寻找解决生活中各种琐碎和挑战的应对办法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首先,游戏视角让我们学会重新定义成功失败,比如通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方式,最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100分,家长和老师夸奖,同学羡慕,这是成功吗?如果人生到此为止,这可以说是成功,但是生活还在继续,“头悬梁、锥刺股”说明我们在以极大的意志力消耗为代价学习,当题目的难度、数量继续增加,而我们并没有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好奇心、探索新事物的乐趣,这就很难再长期坚持下去的,这反而为下一次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而在玩儿游戏期间,我们对于失败并没有那么害怕,因为我们从玩儿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全身心投入的快乐。当玩儿完一局,意犹未尽,还想玩儿下一局,如果我们在解决生活、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能有这种感觉,就是成功,而不再是某一个阶段性的分数。我们对成功的标准可以定义为,愉快地让游戏持续尽可能长的时间。
李一诺的书中提到,孩子说,“我们不能买一辆坦克上学吗?”如果是传统的父母,可能会说,那怎么可能,想啥呢?作者就和孩子一起分析,坦克可能会压坏路面。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找到了不用履带而是用轮胎的坦克。但是发现坦克耗油量很大,一半家庭承受不起,所以知道了为什么不能买坦克开着上学。这个答案可能不一定准,但是人如果能够带着“游戏心态”独立完成“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验证”--“否定假设”--“再提出建设”--“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这个链条的探索,形成探索问题的好习惯,人就大概率能够有信心、有方法去解决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常常会带着“任务心态”,更注重眼下输赢,怕做不好而不想做。而“游戏心态”就是,输赢到是在其次,这个过程就挺有趣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各种意外的宝藏,收获友谊,新的知识。一时的输会让自己着急改进自己的经验,验证下一次新的经验,这样就会形成长期有效的成长。
这两天看到两个小故事,一个IBM的员工,犯了错给公司造成3000万的损失,被叫去领导办公室,他很紧张,问领导,是不是公司要裁掉我,领导说,啊,公司刚给你支付了3000万元的培训费用,你怎么能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觉得侧面告诉我们,人生中很多的失败就是自己给自己付的培训费用,不要过于心疼培训费用,而是要让自己的培训费用起到效果。
另外一故事是,相邻的两座山分别住着1个和尚,两个和尚每天都会下山打水,会彼此遇到,又一次,A和尚没见到B和尚,以为B和尚有事儿没来,过了几天,B和尚还是没有出现,A和尚想,我的朋友一定是生病了,我要去看看他。见到B和尚后,B和尚正在打拳。A和尚问他为啥没有打水,B和尚说,五年来,我每次回来都会挖一会儿井,从未间断,现在有了水源,我就不用每天下山打水了,就有时间打我喜欢的太极拳了。这个故事说明,我们除了做顾当下的事情,也要分精力去做利长远的事情。当自己把利长远的事情做的初显成效,就会越来越轻松,腾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做自己,人生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因此,我们很多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在挖着这一口自己的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