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不长的短文,讲述的是弗兰兹·卡夫卡,这位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年幼时他受“暴君”般父亲影响,终极一生想逃离,唯有文字给了他一个喘气的空间。但同时,这位很有才情、又有点自卑的作家,出人意外地开创了文学新天地,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特别是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后世为纪念卡夫卡,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坦言,我不是一个作家,更不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吸引我的是卡夫卡的父亲到底干什么了?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他早期的生活却非常艰难。他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的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训斥,他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并成为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
卡夫卡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他对儿子们只有轻蔑的嘲讽,对于弗兰兹所热衷的事情,他表现出的只有鄙视。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
读到这,我大致理解,并同情可怜的卡夫卡,纵然他取得了瞩目的文学成就。一个孩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却可以为了孩子选择改变,没有孩子,如何成为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能不尽然全对,但起码有所影响,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有个观点,曾经我们都以为孩子一出生,就是张白纸,其实不然,孩子大多是带着各种染色体,各种性格特质来到这个世界。否则,一出生,统统放在一个学校,岂不是个个都是爱因斯坦、华罗庚了吗?所以,与其强制干预,强迫孩子所为,不如引导,引向符合他(她)特质的路,我们只是一名陪跑的,终究他(她)要走向自己的远方。不考试母慈子孝,一考试鸡飞狗跳,可请问什么考试能决定孩子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