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比如:
1、在面对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首先会权衡帮对方做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
2、在别人向你科普一项新技能、事物的时候,下意识的会想接触这个东西有啥用?没用我学它干什么?会不会是骗钱的?
3、当上级要你限期内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总在想着有没有什么妙招、捷径,快速达成预期结果?
4、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讨厌的事物,总是下意识的盖棺定论,不容置疑。
5、因为不喜欢某个事情、某份工作,而主动或刻意放弃某个机会。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有遇到或者就是自己曾经真实的经历想法,那么,你可能陷入了一种固定性思维里,对自己缺少更客观和清醒的认知。因为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更看重结果。
很多时候,在遇到一件事情,我们总想着走各种捷径,能快速达到我们的预期。但是生活的真相就是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
毋庸置疑,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数人做事更偏向于实用主义。并不是说生活中看重实用主义没什么不好,只是当你习得性的把它放在衡量一件事情的关键指标时(记住!是习得性),就会很容易过滤掉生活赐予给你的潜在机会。
通过这种习得性的惯性思维,我们在面对一件紧急事件时,就会倾向于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或者陷入“如果当初……就好了!”的自我疗愈中。于是,寻找各种快速赚钱的方法、社交套路、恋爱PUA、快速学习一门语言的技巧等就成了救命稻草。市场上各种速成的工具书横空出世,就是迎合了大众的这种“侥幸”心理,而成为热销品。但是,换一种角度看,每个人面对的问题、场景不同,真正的做事方法,又怎么会在一本非典型的书籍中说的清楚呢?
这也从侧面透露出普通人一个很明显的思维习惯:懒惰。
总想出奇制胜,弯道超车,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以此来避免浪费时间,反而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往往在这个关口,人们也最容易犯致命性的错误。
短期来看,这种认知思维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却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一个决定套着一个决定,形成蝴蝶效应,从而造就我们不同的成长命运。
2、
从初中开始我就逐渐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也知道自己拥有写作的天赋,一直把它当作兴趣来经营。十多年来,虽然断断续续,但从未停止过,深夜奋笔疾写的那股冲劲只有自己清楚。但是真正意识到写作能给我赚钱,还是在15年的时候,一家杂志期刊主动联系我,想要发布我在简书平台上的一篇杂文开始,而之后,有两家纸媒也先后主动邀约刊发了我的其他文章,一共给我带来了1000多块钱的稿费。从那之后,我就觉得写作是能让我赚更多钱的,甚至是可以养家糊口的营生经营。
但是,前面写作的7年,一直凭兴趣支撑,期间有人给我说过写作是浪费时间,是无用之学,而我却从未想过放弃写作的念头,是我真的有先见之明吗?显然并不是,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个人实打实的长期面对无聊和孤独、甚至是难受。但是,很早的时候起,我就意识到,读书和写作能给我的成长带来帮助(至于什么帮助,那时候还小,并没有什么深入的思考),因为有这种觉知,使得我慢慢养成了享受这种独处的苦闷和无聊。因此,对阅读和写作,我一直有一种天真乐观的态度,知道养成一个良好的兴趣和习惯并没有什么坏处。
很多年过去了,这种认知正在随着我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个人阅历的提升,而不断在我身上应验。直到现在,写作依旧没给我带来多少收入,但我就是乐观的认为:总有一天我会凭借写作,来养活自己。这也是我生活中唯一能确信的一点。
之所以聊我的写作经历,我想分享的点是:比起结果,我更看重一件事带给自己成长的过程和创造的快乐。
人总要学着放开心态,去拥抱这个世界。
3、
写到这里,你可能感觉到了,面对一件事情,不同的态度,运用不同的心智,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结果。
其实,在真正的成长中,我们每个普通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自己内心的思维定势。用自己固有的思考方式,去看待、处理这个世界的一切。盲目自信、懒惰、出奇制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固步自封是他们的代名词,这类人不一定会在大事里拎得清,但是在小事里却最善于耍小聪明。
几年前,我刚尝试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那段时间,我爸常常在家里念叨:真想不明白花几十块钱去电影院看个电影有啥好的,那网上不是一大把的,真是浪费钱!有段时间我也尝试主动请他去电影院看电影都被他拒绝了,直到后来有一次3D电影,主角是他喜欢的孙悟空,好说歹说终于和我去了电影院体验3D的魅力,从那次以后他开始爱上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乐趣,也意识到电影院和家里看电影的不同。
看电影这件小事,肯定不是个例。无独有偶,有一年春节,我在回家途中的火车上,听到旁边座位的打工青年谈论电影时,说到:“真不知道那些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怎么想的,有病吧?!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在一件黑屋子里去遭那份罪,请我都不会去!“
你看,思维方式和心智的力量在不同人之间,差距有多大!但是,我们又很难去体会别人语境下的微妙心理。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段话,在网上很流行:”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仅来源于心智,更源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执念。
当你真正战胜了心中的偏执,学会打开心智,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才刚刚开始。
4、
那么,怎么做才能走出思维的困境、运用心智获得真正的成长呢?
其实,也很简单。在生活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刻意思考,有效引导,锻炼你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通俗的讲就是自我反省能力)生活中不断问自己: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我刚才的想法/处理方式对吗?有没有陷入惯性思维里?如果不对,下次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2、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情绪,懂得延迟满足感。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擅于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控制大脑和各种情绪,能够认识到勤奋和努力,是一个人能拥有的最正统的成长道路,学会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运用奖励机制不断从实践中获得成长。
3、兴趣不是衡量一件事的标准,要学会做难而正确的事。有时候过于看重兴趣,会毁了你对一件事的处理方式和能力,要么你安于待在舒适圈,要么会逐渐丧失一个人对兴趣的热爱。真正的成长是你知道困难,还愿意迎难而上,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
4、最重要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打开心智,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学会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变化的世界。凡事要切记体察,事上琢磨;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成长的过程才是意义所在,如此,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