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妈
1
天开始冷起来了,社会热点也迅速降温了。
但是,被具体事件辐射影响到的人们都有能力御寒吗?
抛开那些触目惊心的情节不讲,今天“远在天边”的我们真的就能永远置身事外吗?
跳出最近这些纷纷扰扰,回头俯瞰,蓦然发现,今天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不同人群的反应和表现,归根结底都可以追溯回两个字——文化。
文化影响润物无声,又根深蒂固。早前读了黄仁宇写的《中国大历史》、约翰赫斯特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对文化的认知又有了新的理解。文化是利益集团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的镜子。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何以代代流传巩固?
靠宣传教育。
2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并不太关心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非常小我地说,我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养好我的孩子。
然而,育儿就离不开教育。教育就必须有文化在背后支撑。
以前,很笃定地,受传统文化思想熏陶出来的我,自然也想让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
但是现在,我又陷入到了深深的矛盾和纠结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大都是“存量”教育,从小到大,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告诉孩子要刻苦学好一项本领,这样就能“一招鲜吃遍天”,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过上踏实安心的小日子。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地球村”的勾连、人工智能的兴起,“存量”思维的定势已经慢慢落后于这个不断“增量”的社会。你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辛苦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可能被机器人分分钟就轻松取代。
慢慢地,我开始憧憬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能出国留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3
前段时间,我在《财经》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耶鲁教授:为何有些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的报道。作者写道,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一些世界一流大学教授却不想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及中国文化鼓励“听话”“顺从”的文化烙印紧密相关。
国内教育侧重于教授孩子为以后职业准备看得见的“硬本领”,对于如何在漫长的一生中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的教育引导并不多。
虽然现在遍地都是早教班、兴趣班、双语国际班……,家长们也暗暗使劲,给孩子报各种昂贵的培训班,学画画、学主持、学跳舞、学钢琴……但有多少家庭是真正为了开发孩子自身兴趣,而不是考试加分而去的呢?
文化差异导致教育理念方式迥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本身很难说得清楚好与坏,但是在全球化、数据变革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未来。
该给孩子怎样的心灵滋养,该走一条怎样的教育之路,需要家长在万千诱惑和重重阻碍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