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叫郑胜利,今年56岁,在县城当出租车司机。他经常穿一身深蓝色西装,看起来很干练。
老郑的父亲是搬运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姊妹六个,老郑排行老五。从他记事起,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连过年吃饺子都要数着吃。老郑上小学五年级时,看到家里实在困难,就跟父母商量,他要做生意。刚开始父母不同意,还打了他几顿。后来,他一直和父母嚷嚷,父母也觉得这孩子聪明、孝顺,家中也确实穷得连他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就同意了。母亲资助他两元钱,提出一个条件:每天交给她五角。
1978年,老郑开始在县城小学门口卖葵花籽。他花两角钱买一个向日葵,平均切成8份,每块卖5分钱,没想到第一天就卖了6元钱。尝到甜头的老郑放开手脚干了起来,逐渐卖起了花生、干果、柿子、糖果。几年下来,他有了600多元的收入。说起这段日子,老郑很伤感。他说,看到伙伴们一个个高高兴兴进学校他也很羡慕,可是想到父母整天为他们姐弟的学费发愁,他没有办法,只有强装欢笑。特别是有一次,班主任劝他回班里上课,说他聪明、有前途,他忍不住眼泪流了下来。
一次,老郑去北京看望同乡。买烟时,他前面排成了长龙,苦苦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买到。这让他发现了商机。当时,县城没有高档香烟,普通人吸的白鹅牌烟8分钱就可以买到,干部吸的曙光牌烟只卖两角钱一包。但是在北京,礼花牌烟9角一包,带到商水一包能卖两元。老郑把带的所有钱都买成了高档香烟。在火车上,不少乘客主动买他的烟,礼花牌烟卖到了两元钱一包。还没到家,他的香烟就销售一空,赚了500多元。
于是,老郑就做起了卖香烟的生意。由于当时香烟供不应求,再加上老郑嘴甜手快,几年下来他就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1986年3月16日,是老郑最幸福的日子,他结婚了。那天,妻子穿上从郑州租来的婚纱,坐在北京吉普车上,围着村子转了一圈,全村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提起这段日子,老郑很兴奋,他说,当时在县城家里铺地毯、喝纯净水的只有他一家。
1987年,他的大儿子郑大帅出生了,隔了一年,他的二儿子郑二帅也来到人间。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多欢笑。可是,生活琐事也考验着这对年轻夫妻,平日的油、盐、酱、醋就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在郑大帅12岁时,老郑和妻子悄悄离婚了,主要是性格不合,两个儿子留给了老郑。
老郑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年幼的两个孩子。最让老郑挂心的还是孩子。当时,他要为孩子一天做三顿饭、洗衣服、送孩子上学。孩子成绩下降了,还要请家教。老郑请家教为孩子补习功课,每个月给300元的辅导费。慢慢地,老郑就经济拮据起来,连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到冬天,害怕孩子受冻,老郑就为孩子打毛衣。平针不太难,老郑还能学会。可是在袖口要打上下针,这下可把老郑难坏了,没办法,只好打成平针的。孩子穿上后,引得一班学生笑话。最难的还是大年初一吃饺子,孩子们盼望一年了,可是饺子吃到嘴里一点味道都没有,原来老郑的饺子皮擀得太厚了,又没煮熟。后来,一包饺子,老郑就流泪。
再后来,孩子长大了,就有好心人为老郑介绍对象。想到孩子需要母爱,将来孙子也需要奶奶照顾,老郑就同意见见。一见面,老郑就相中了。
那女的温柔体贴,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老郑又找回了家的感觉。可是慢慢地,老郑就感觉出异样来,女的嘴很甜,对孩子也不错,就是找各种理由跟他要钱,想起孩子将来花销大,两人慢慢就有了隔阂。最后,女的竟然带着家里的钱连招呼就不打走了。这时,老郑想起了前妻的种种好处,感到对孩子最亲的还是亲妈。经多方打听,老郑得知前妻还没有结婚,他就想让前妻回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咱儿子都娶上媳妇了,咱们也有孙子、孙女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吧。”老郑深情地呼唤前妻。
现在,老郑的两个儿子很争气,都已结婚、生子。老郑家里有两辆车,一辆本田雅阁,一辆东风悦达起亚,这是他们父子三人挣钱买的。
在老郑家的堂屋里,我还看到了他亲笔书写的一首打油诗:
青春一过不复返,耐心工作莫贪玩。
长江没有回头浪,人老不能转少年。
双帅要知长辈苦,努力奋斗是出路。
他说,双帅就是他俩儿子,郑大帅和郑二帅。我把诗连读了几遍,没想到老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