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思想上的集大成者。如果孟子生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如果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肯定可以继承孔子的思想与学识。孔子所为我们熟知的是他所推行的“克己复礼”,是仁政,是八端。而孟子为我们所熟知的的观点之一,就是我们下面所说的 “ 舍身取义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人的欲望有很多,而在这里就列出了两个例子。鱼,既是我想要的,可是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呢?是要鱼呢?还是要熊掌呢?孟子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如果让我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的话,那么我会选择熊掌。为什么会选择熊掌呢?那是因为在这里,对孟子来说,熊掌比鱼重要,或者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有可能以前熊掌会比鱼更加珍贵,所以在这里孟子选择了熊掌,因为熊掌对他来说更加有意义,而鱼对熊掌来说就显得较为普通了。
但是到了第二句之后,就已经远超出了鱼和熊掌的选择范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和“义”,对鱼和熊掌来说还一样吗?这就已经不是一种层次了。鱼和熊掌你可以随便选择,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两件事物而已,最终的选择也只是看你对他们哪个比较感兴趣,哪个对你来说比较重要,所以你才选择哪个。但是“生”和“义”的选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孟子所给出的答案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说,当你有一天如果面临生和义的选择的时候,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孟子的选择其实很愚蠢,对他们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而孟子给出的解释是什么呢?孟子说:“生当然是我所想要的,但是我认为,义更重于生,所以我选择抛弃生去取义。而当有一天你认为义比生更重要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亏了,反而会理解到这其中的概念。”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你不要以为孟子喜欢死亡,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会喜欢死亡,所以他也说了: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自己同样也跟其他人一样厌恶死亡,但是比死亡更加厌恶的,是对“义”的污蔑。这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对于死亡已经看得如此之淡。或者我们不应该这样说,应该说是他对于“义”的看重远超于死亡,远远的超过了,所以他才会做到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这个道德上的“义”。
那么我认为孟子的选择是对是错呢?如果站在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对的。用生命去换取道德,这确实是一种大义凛然,而且让人感觉伟大的举动。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似乎都是不值得的。用生命去换取真理,这样的选择到底应不应该?如果真的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那么用你自己这一生唯一一次的生命去换取一个道理,换取一个真理,换取一个埋藏在脑海中的一个想法,感觉像是很愚蠢的样子。但这我认为来说不是这样的。我对儒家的很多观点都认同,因为儒家讲究的就是道德、仁德、内心的修养、对外界的影响、以及让全世界变好的一个观念。所以站在这样一个大角度来看,我是很赞同这个观点的。
生和义的选择却是一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在哲学来看也有好几种角度。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伟大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就是愚蠢的,无用的。不过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种很伟大的做法,而想做到这个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