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你灵活的小脑瓜儿,睿智的你如果听到孩子对你说:“我讨厌奶奶!再也不想见到她了!”哦,这样的对话确实有点糟糕,但这的确是孩子目前的需求或者是他发泄的情绪,遇到这种艰难的话题,你会怎样佛性化解,对答如流?暂时不要偷看下面的案例,在心里默默地想几种机智“应急方案”。
最常见的方案包括:
“怎么能这样说呢!”——否定感受
“奶奶照顾你,年龄还这么大了,为你付出这么多,是对你最好的人,你要懂得孝顺”——讲大道理
“如果你觉得奶奶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应该主动跟她去沟通”——给出建议
“为什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提问
“我知道奶奶有时候太唠叨了,但是她都是为了你好”——偏袒对方
“我知道有时候奶奶把你管的你心里特别不舒服,我也真的很为你难过”——过分同情安慰
“再这么说,下次就不带你去奶奶楼下的游乐场玩儿了!”——威胁、交易
“奶奶给你拼命夹菜的时候,可能是触发了你心中那种觉得没有自由的感受,所以才觉得特别难以接受,是吗?”——业余心理医生
这些反应不是很正常吗?经典育儿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阿黛尔·法伯很聪明的用一种方法让我们这些大人体会了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听到这些话时的感受。她设置了一个场景,假设你把老板交代的一项工作忘得一干二净,老板生气的对你咆哮一阵,然后你见到了一位朋友,她试图来帮你,用了以下各种方法:
“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否定感受
“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讲大道理
“你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明智点,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给出建议
“是什么事儿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提问
“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偏袒对方
“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过分同情
“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业余心理医生
当你看到这些话术放到成年人的场景下以后,不知是否能明显的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抗拒。当我们沮丧的时候,这些反应都并不能让我们感觉舒服。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一个人不高兴的时候,安慰、给建议、询问原因难道不是最常用的方法吗?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当你否定或者轻视别人的感受时,对方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是错误的、无足轻重的。对孩子来讲,他们还很难判断自己的情绪是否正确,长期被家长否定或轻视感受的孩子,逐渐就越来越不会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我们都习惯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一哭就抱起来“不哭不哭”的哄,止哭成了家长的首要责任和特别值得炫耀的技巧,但如果止哭是建立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的前提下,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
为什么询问孩子也是不好的呢?有的孩子可能能表达出来他们为什么他们不高兴,但多数情况下,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难过的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难过生气,或者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特别是经常被否定感受的孩子。“就为这点小事啊”是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
为什么给孩子提建议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呢?其实当我们自以为是的提建议的时候,也就剥夺了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总是很害怕孩子哭闹,害怕孩子处于焦虑的情绪中,而急于想安抚,但是其实每一个让孩子感到沮丧的时刻,都是他们成长的时机。我们当然也需要给出建议,但是需要掌握好方法,既帮他们解决问题,也让他们从中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威胁和交易当然是更加错误的了,这最终会让亲子沟通变成一种交易。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宝贝很容易学会凡事都跟父母讲条件,即便是他自己也明白必须去做某一件事情,他也会习惯性地跟父母讲一番条件,最终在父母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况下才明白他们的底限,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做该做的事情。
叽里咕噜地说了这么多错误的方式,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一脸蒙圈,心中升起一团迷雾:我以后到底该怎么说话呢?That is great!请原谅我的调皮,这是为下一步介绍正确做法所做的一个铺垫。不过,还是要恭喜各位,因为当你日后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头脑里定会闪现出一个念头,我是不是又走回了老路?很好,你已经get了精髓,自知自觉,就是我们改进的第一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