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很好听,它的名字叫《从前慢》,歌词也很文艺。
记得早先
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
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样的歌很适合一个人坐在午后的阳光下,泡一杯茶,小口小口地啜饮。又或者是站在微雨的窗前,看着薄雾笼罩的湖水树木,贪嗔痴怨暂时都自动隐匿。
只是《从前慢》,那么慢,那么美,不过是作词家加美图秀秀和滤镜诗化后的生活。而真要回到从前那种慢节律的生活,估计我们大多数人都活不下去。
首先,从前交通很不方便,常见的出行方式一般就是步行,骑马,坐船,搭乘火车,只是哪有现在的神速和舒适?我们如果想见一个人,想去一个地方旅行,计划工作早早就要做了,那时也没有什么百度地图,天气查询,携程旅游,途牛旅游,所有的路线制定全凭地图,导航也就是自己和随行者的记忆和直觉,条件好的话还可以花钱雇一个向导(现在叫导游)。要是路上遭遇恶劣天气或者干粮和水壶消耗殆尽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等生存考验,简直苦不堪言,哪有现在智能手机一键预订好车票,机票,旅行社方便快捷?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路遇地痞流氓,强盗恶霸,那时堪忧的不仅是口袋的银两还有自身性命啊(对了出门不能拿个手机刷支付宝,微信哦,你必须带足够的银两或现金支付开销,大笔现金不仅带着累,而且目标过大很容易引起心思叵测的歹人的注意力)。也许正因为那时出行不方便又有诸多风险,人们无形中对于行走江湖的侠客才有一种崇高的敬意和向往。也基于此,江湖少有女子单独或结伴而行远游,为数不多的就是传说。
其次,人与人的链接基本都是靠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固有网络的强关系,我们如果对某个行业的大佬,“大v”感兴趣一般都要先通过家丁,仆人去呈报,而且如果自己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很有可能吃闭门羹,收获“你是一个什么鬼也来叨扰”的白眼。想拜师“程门立雪”的人太多了,这种坚韧在那时基本是想要学艺的人人手兼备的品质,“苦肉计”效果也差。哪有现在的各类培训学校,网校,技能类app,小程序,收罗各地各领域名师,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不亦快哉?
再有普通人阶级比较固化,一般想要逆袭无非就是读书,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如果仕途走不通只能去做学徒学艺了,学艺前几年一般都是零零碎碎的打杂,即使后来接触技艺也大多看师傅传授的心情,没有机构会对师傅输出的技能评估,不满意差评,也没有合适的渠道让学徒可以在工余精进。那时的社会“师傅就是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技能还是人品是不容置疑的。而现在普通人可以施展技能和人生抱负的途径太多了,除了职业岗位较之前的社会多太多,可从事的行业,工作品类齐全,还有就是普通人展现自我的舞台也变大。看看近些年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就知道整个社会对于有才有料的普通人还是比较欣赏和包容的。在此不得不说,一些视频类app,直播网站,比如火山小视频,快手,花椒直播,抖音等让很多鲜为人知的人们生活向我们扑面而来,我们可能不认识他们,这一生也很难与他们生活交集,但至少有那么一刻,我们知道他们的存在和独一无二的价值。网络让我们即使不走出去也知天下事……
从前的婚姻一般都是父母包办和媒人介绍,还鲜有离婚的。可以这么说,婚后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和媒人为自己挑选的伴侣的品性了,这简直就像买彩票要看运气。至于伴侣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饮食娱乐习惯合不合拍,很少有父母和媒婆能考虑诸如此类的软性却决定婚后幸福度的条件。你愿意和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共度余生吗?
从前没有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有赞……买什么你要自己想办法搬回家……
从前没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饭煲、豆浆机,更没有洗碗机,扫地拖地机器人。
……
从前慢,你要回从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