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学涛
多年以后,当燕南飞的燕子们回忆起北大上海跑马帮的转折点时,一定会将2019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清晰定格。从那场激情燃烧的赛事之后,燕南飞走上了一条竞技的不归路,再也停不下来。
你看,所有的选手、替补、志愿者都沉浸在一种叫“强风吹拂”的幻境之中,即便雨再大、路再滑、腿再酸、气再喘,拼了一条老命也要为身上绶带上写的校名和跑团名而奔跑——“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对于一个以母校为纽带组建而成的跑团而言,这三个元素的混合无疑是最佳的春药制剂,非要把体内的热力榨干为止。
我之所谓“年轻”,就是一种随时能释放内心“兽性”的能力,毫无疑问,“高百”就是能唤醒我们兽性的那个号角,其音雄浑,如战鼓擂动。
显然, 和高百相比,3月31日在宝山体育场举行的10小时超马赛更像是和平年代的一场竞技游戏,至少对我来说,我是带着极其放松的心情来参赛的,纯粹只是为了凑跑量而已,唯一的对手只是自己。
根据米哈里教授在著名的《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里的总结,一场能引发人心流、使人沉迷其中的游戏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挑战与能力相匹配、具体而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一旦游戏具备这三点,足以使人忘乎所以、甚至不惜冒着猝死的危险。
先让我们来检视一下燕南飞的游戏成绩:从上午8点开始,到下午6点,经过10个小时的游戏,燕南飞的同学们取得了团队第三名的成绩。
纯属意料之外——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过任何东西。
这里补充一下,由于我当初报名不积极(脑子有问题),所以最终的战绩和我个人没有任何关系,光荣仅属于燕南飞的同学们,但我试图从米哈里教授的游戏沉迷理论里找出一些获此成绩的蛛丝马迹,以显示我除了四肢发达,头脑也不算是特别简单,嘻嘻,呵呵,哈哈。
(1) 关于“挑战与能力相匹配”
这次参加超马的几位同学都是速度与耐力俱佳的选手,不信你瞧:
东海师兄:江湖人称“老公牛”,常年带领燕南飞同学横渡黄浦江,动辄50K,这“滨江一号”的实力自然不在话下;
伟哥:虽然新婚肥,但惯性也大,在赛道上宛若一辆战车,况且身上背着001号的号码簿,不拿出点特邀选手的样子都说不过去;
米拓:传说中的烟雾导弹,习惯开着180的节拍器做50K匀速直线运动,且擅长后半程发力,在垂死挣扎的人群中像马拉多纳一样穿梭行进、俾倪众生;
老虎:浑身除了肌肉就没别的,没事就背个水袋绕世纪公园20圈,也极其擅长在50K以后发力,也难怪当年武松搏斗得如此吃力;
三木:高百成绩在所有同学里名列榜首,惊艳全场,可惜了这次腿脚有伤而且没穿跑团衣服,竟没有留下几张帅照;
晓岚:这次女子排名第9,估计是受了米拓的蛊惑多搞了一会儿大保健,要不然稳稳进前六。
东东:别的不多说,单单“年轻”这一项,我就相信他有一切的可能。
至于我本人,参加过数次50K以上越野,完赛过125K的高黎贡by utmb,忍受得了极端的寂寞,如果只是单纯跑完10小时,自然是不在话下——虽然我因为跑崩过几次滨江50K而在江湖中落了个“过江死”的坏名。
基于对自己以及团队水平的了解,我认为要跑完10小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故而心态也非常轻松——哈哈,丰俭由人的饭局吃起来总是最愉悦的。
(2) 关于“具体而清晰的目标”
对于这次超马比赛,赛前团队是没有设置任何目标的,或者可以理解为目标就是“组队”以及“完赛”,我自己也是抱着轻松跑的心态参与其中,所以,除了知道要跑10小时、除了知道一圈大概1040米,其他任何数据化的指标都未曾算计,比如准备跑多少圈、准备跑多少配速、准备如何分配体力等,两眼一抹黑就上了战场。
我向来是惧怕操场的,我始终认为围着操场绕圈的感受和驴子拉磨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痛苦而绝望的。就在两年前,当我看到有校友绕着五四操场跑了250圈(100K)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人应该立即马上被送到安定医院或宛平路600号去治疗。但奇怪的是,这次的上半程我竟然跑得非常轻松,全马距离跑出了3小时47分的成绩,而且丝毫不觉得绕圈之乏味,全然没有。
这可能和上两周的配速跑训练和当天的气温低有关系。不管如何,这样的体验非常神奇:当你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和生理障碍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这种状态提醒我,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抱有太多的成见,我们很难估算这些可怕的成见摧毁了我们多少的可能性。
但问题的核心依然在于我没有给自己设置任何目标,除了跑够50圈以便拿到完赛的小金猪外。幸运的是,闲下来吃喝的时候,老虎说应该可以跑到70圈,加把劲儿跑到80圈问题也不大,我因此在脑海里烙下了80圈的目标,而事实上,我确实是81圈完赛的。
“但凡你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会靠近你。”也许,赛前如果精算一番,订立一个跑到90圈的目标,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也是能完成的吧?
7小时以后闲散下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好几个小伙伴都开始散步了,尤其是邪教教主伟哥,啃鸡腿、喝甲鱼汤、做大保健,摆出一副要吃垮组委会的姿态,让处于无目标状态的我斗志全无,还好米拓、老虎、晓岚、东东还在瑟瑟的寒风中奔跑,使我不至于完全停顿下来。
(3) 关于“及时的反馈”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个超马放在世纪公园进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跑一公里左右就计算一圈的“反馈”非常及时,就像游戏里每打下一架飞机、每击中一次敌人,积分就马上增加一样,心里的满足感来得恰到好处——毕竟只有一公里,就算是走路,稍微快一点,10分钟也就一圈了,但如果是5公里才刷新一次计数,估计很多人会丧失再开启一次5公里征程的想法。
如果现场再增加两个环节,我想对大家的激励效果会更好:
第1, 每经过一次打卡点,就自动语音播报一次运动员姓名及圈数,这种感觉应该爽极了;
第2, 毕竟是团队赛,应该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画面是团队的成绩排名,让运动员每次经过主席台的时候,都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在团队的排名情况及差距,以便合理地安排战术、调整心态,从而进一步提升赛事的竞技性。竞技性强了,就能吸引到高水平的选手,就能提升赛事级别,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赞助,就能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及体验。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清楚团队的排名情况,会导致不少人“瞎跑”,这个游戏的吸引力也会下降。
不错,这只是一个游戏,但作为长跑爱好者,真心希望它逐渐变为一个高水平的游戏,只有热爱它的人多了,这个游戏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感谢赛事总监Aris,感谢所有的志愿者,感谢所有燕南飞的同学们,I love this game, see you next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