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在开封开往邯郸的列车上,姑姑家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弟明天结婚。———对了,我刚才查了下,原来我是个没有堂哥堂弟的人,原来, 舅舅、阿姨、姑姑、的孩子都是以“表”来称呼的; 伯伯、叔叔的孩子都是以“堂”称呼的!
最近听完了一个得到的课程《有效训练你的幽默感》,我把我得到的一些收获和想法分享给你听。
(下文中绝大部分都是对原文的原话引用,我还并没有能力能把作者的话,化成自己的话,因为作者的话已经非常精辟了,所以下面的字就称不上是创造了,只能说是总结,摘抄)
说到幽默,我们就要说到笑,因为只有你经常让别人发笑,别人才会承认你是个幽默搞笑有趣的人。
我们为什么会发笑?发笑的机理有三个,意外感,优越感,宣泄感。
意外感就是说的话有违常理,违反逻辑,前后矛盾不一致,比如这句“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地域歧视的人,一种是北京人。”
优越感就是看到别人尴尬和被羞辱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优胜心理,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人踩了香蕉皮摔个四脚朝天,你就会忍不住发笑。
宣泄感就是对压抑神经的释放,比如那些禁忌和敏感的话题,荤段子,政治段子。
你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那些幽默的人,那些让你发笑的事儿,大致都可以归属于这三类。
不过课程作者说,幽默并不是讲笑话,她对幽默下了一个定义 : 从一个有趣的视角来讲述真相和痛苦。
有趣的视角,就是你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你要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这个视角跟正常的视角是有偏差的,这个偏差的角度造成了新奇感、意外感和幽默感。
幽默是真相和痛苦的表达,失败是幽默的好朋友。你记不记得有那样的时候:你给好朋友讲自己的囧事,好朋友被逗得哈哈大笑?越囧越好笑?比如一次失败的表白,比如越想讨好一个人越是说错话,当众出糗,找不着女朋友的经历,等等。
当时这些你觉得很囧的东西,在喜剧里面叫做真相。所以你要幽默,你就要从真相中寻找素材。
而痛苦是你从真相中提炼的主题。痛苦让你的段子产生了深度,让你的段子在深层与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小时候我家特别穷。有多穷呢?不管每次我生什么病,我妈都从抽屉里拿出风油精。
听着是不是又好笑又心酸。
当然并不是只有生、老、病、死这种大真相和大痛苦,有些生活中的小真相和小痛苦也是可以表达的,只要大家能够产生普遍共鸣就可以。真相和痛苦无时不在,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就能随时调动你的幽默感。
比如说,老板在新年大餐前跟全体员工开了一个冗长的会,副总上来做总结陈词,他意识到大家都坐了很久,都很期待接下来的大餐。
他是这样开头的:我知道大家都坐了很久,也很着急去吃新年大餐,所以我尽量简短。谢谢大家!我们出发吧!
大家哄堂大笑。所以,有时你不用非得讲个笑话才能赢得笑声,审时度势,你简单地点出这个情镜中的真相就可以。
幽默往往是原创的,它是你即兴应对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你可以通过幽默,告诉这个世界,你对于很多东西的独特观点。好的段子不光是让人觉得好玩,同时也让人了解你,建立起一种对话感。所以不要讲别人的段子,幽默最好是真实的,而且能反应你的个性。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幽默不是讲笑话,不是讲别人的笑话,它比讲笑话,要有智慧和有力量得多。
就算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幽默,以及发笑的三种机理,我们还是写不出自己的原创段子来,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段子的基本公式。
段子的基本公式 : 段子=铺垫+包袱 。
其中,铺垫是建立第一个思路,把你引向方向A;而包袱是揭示第二个思路,把你引向方向B,这就是我们上一讲讲到的意外感。前面的铺垫不需要好笑,你只需要陈述一个事实,越正经越严肃越好,好笑的部分在后面的包袱。
(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把这种套路玩儿的特别转的人,我的生活中,就有把这种意外感玩儿的驾轻就熟的人,他叫龙哥,和他说话就特别有意思)
举个栗子,歌手大张伟在一个电视节目上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家都应该热爱小动物,因为他们非常好吃。
明白了铺垫和包袱之间的转向,转向就产生意外感,但是怎么才能转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知识点:连接词。
什么是连接词呢?不是铺垫和包袱中间的那个加号,而是你需要在铺垫的部分去找一个概念词,这一个词可以做两种解释。比如“大家都应该热爱小动物,因为它们非常好吃”这个段子里,连接词是什么?是“热爱小动物”。
“热爱小动物”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人们默认的常用解释,“热爱小动物”是出于保护自然,这是方向A。而第二种解释,“热爱小动物”是因为它们是好的食材,这是不太常用的解释,但也成立,这是方向B。
然后你要做的,就是在铺垫中使用第一种解释,包袱中使用不太常用的第二种解释,也就是说大家在语境下都会默认方向A,但是你的包袱要选择方向B,这样转向就产生了。
举个栗子:
我问我的朋友说:“你有《时间简史》吗?”朋友说:“有,我也不捡那玩意儿。”
在这里面的连接词就是“有时间简史”。
再来一个栗子,有个段子是这样的:
上课玩手机的确会导致成绩下滑啊,这点我深有体会。最近一个学期由于总是玩手机,都没怎么给他们教课。
好,刚刚的这个段子,“上课玩手机”就是连接词,你肯定立马想到的是学生上课玩手机,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大语境会给你的思维定势,但在这里把玩手机的主语换成了老师,就发生了转向,就是老师上课玩手机导致了全体同学成绩下滑,所以这个段子就这么形成了。
你明白了段子的基本结构就是铺垫加包袱,连接词要从铺垫中去找。现在我们来讲公式里的第三个知识点,误导强化。
什么叫误导强化呢?就是在铺垫和包袱之间,你可以加一个短句子,这个短句子的功能是让听众更死心塌地地相信铺垫里的误导,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听众,让他彻底不设防。
回到咱们刚刚讲过的上课玩手机那个段子,“这点我深有体会”这句话就是误导强化。你发现没有,用作误导强化的这个短句子通常还有一种强烈的情绪,比如说,“这点我深有体会”,你就被这种情绪套牢,完全被牵着走了。
我再给你几个常见的误导强化的句子,你感受一下:比如说“我当时就震惊了”,“我妈也觉得十分愤怒”,“连警察都看不下去了”,以上都可以成为误导强化的套路,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最后补充一下,在一个段子里,误导强化是一个加分项,不是一个必须项。我的意思是,不是所有段子都有误导强化,但如果一个段子里有它,后面抖包袱的效果就会更好。
(课程干货还真不少,剩下的明天分享,困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