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分野色(一)
——听赵勇教授《审美阅读从语言开始》有感
2019年10月24日,参加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暨《中国语文教学》创刊四十周年论坛。我的本意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冲着赛教课来的,至于赛课之前的专家讲座,总感觉实际理论站位太高,操作性不强,我是打算放弃的。没想到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勇教授的《审美阅读从语言开始》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反思。
赵勇教授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审美阅读,一个是语言。
说到审美阅读,赵勇教授提到了美国文艺理论家露易丝•M•罗森布拉特在《读者、文本与诗歌:文学作品的交易理论》一书中说,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交易式经验。所谓的交易式经验是指,文本充当刺激物,负责从读者那里引发他们以往的多种经验、思考与想法,所有这些都来自于读者的日常经验和阅读经验,与此同时,文本又像设计图那样发挥作用,去对读者的那些想法进行筛选、限定、排序,从而塑造读者的经验,使人更好地适应文本。通过这种交易式经验,读者与文本共同打造出一种新作品。
赵教授进一步提出两种阅读:析出式阅读和审美式阅读。
所谓的析出式阅读指读者在阅读时主要关心他们从阅读中所带走的东西。比如,当我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时,我们就是在进行析出式阅读,就像我们阅读罐汤加热指南那样。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我们仅仅对新获信息感兴趣。
所谓的审美式阅读是指用来描述读者与文本互动时的阅读行为或过程。在这一事件中,“审美沉思的对象是由读者面对艺术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构成的,无论这种刺激是一个诸如雕塑的物质对象,还是一套语言符号。读者在自己所形成的文本反应前注目沉思。”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认为学生积累不够,所以读不懂文章,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听我赵勇教授的这一番话,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以考试为指向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一种析出式阅读,甚至是老师的单项析出式阅读,然后再把自己获取的信息简单粗暴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只能被动接受。
从赵勇教授的以上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读者本应该通过阅读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孩子本身生活经验的缺失,导致他无法与文本达成交易,无法赋予文本新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七年级课本的第一篇名著导读的题目:《<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可见,我们的统编教材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在有意识的解决这一问题。可悲的是,作为一线教师,我没有研读教材的自觉,没有追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场讲座,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认识错误。语文老师不是通过自己的析出式阅读传授知识,而是应该用自己的教学方法、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可以通过这座桥梁进行审美式阅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与文本共同打造出一种新的作品。
要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是困难重重,是对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的考验。可是如果我们能牢记自己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式阅读的桥梁,“过桥分野色”只要我们愿意成为这座桥梁,学生就有可能走进文本看到迷人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