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算地道的口语呢?
标准发音基础上的流畅表达。
最近系统地整理了一下:
本科英语专业,但这完全不妨碍我口语渣。一直想要提升(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也有过无数次的尝试,但大多无功而返......值得开心的是最近有了一些突破(可能和环境以及接近300天的持续练习有关),从这个点儿往回看,突然发现自己掉进了好多坑。
读《穷查理宝典》,印象最深的就是查理的一条处世智慧:
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会去那里了。
我们生活也是这样,自己掉过的坑一定要记住,平时也要多看多思考,从而降低自己掉坑的概率,这样做对我们来说相对划算。所以想把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整理出来,避免以后再犯,如果同时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感悟也是极好的。
今天想谈一下流畅表达。可能有一部分人(数量应该不少)会认为标准的发音更重要,所以想等到自己发音变标准后再去表达,因为蹩脚的口语实在是让自己木有自信......我在这个坑里呆了10多年,还呆得挺开心的......最近换了环境,突然间意识到以前错得多么离谱,明白后一阵颤栗,就像小时候被噩梦惊醒一般。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别人一般会把焦点放在你想要表达的大意上(不会特别关注你的单音对不对,即使不对,只要双方想要交流,就会想办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也不是说标准发音不重要,只是流畅完整地表达才能更好的交流,所以多花时间琢磨怎样才能做到表达更流畅。
另一个大坑是:只要记住大量高频语句(比如市面上很多口语1000句之类的书,里面大多关于谈论天气,问好的句子)就可以提升口语。以前总觉得多吸收总是好的,但这样做效率极低,还会打压我们的积极性,最后得结论:口语好难......然后就不了了之了。真实情况是即使在两分钟的对话中,只讨论天气的情况也很少,更不用说用两分钟来寒暄了......
那怎样才能做到流畅呢?首先必须承认一点:这个过程很难,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好,只有不断积累,让自己看起来相对较好。接着按照新的套路(就像电脑的处理机制:输入,处理,输出)不断迭代升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平时多做功课,多积累(输入)。
有效沟通的标志是:
双方都有所收获。
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做功课,多了解一些话题,当别人提到相关话题的时候才有话可说。也可以深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主导话题,这样的谈话就会更有深度。记得笑来老师提过一个例子:他在机场大段地敲英语,一个外国女生以为他英语很棒,就主动过来对话。刚开始尴尬的聊了一下,然后他把话题引到一篇他刚写过的托福作文上。就这样,两人一直聊到下飞机,随后还产生了一些合作。所以说有效的交流真的需要提前做一些积累,功夫在平时。
2) 把积累的素材分类,不断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处理)。
长时间地观察,大量地阅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处理这些知识,这样以后才有利于调用。前段时间看了<<谷物大脑>>,里面很多专业词汇,要记住很困难,但又觉得很颠覆,就按照书中步骤实践了一个月,效果很不错,渐渐地就明白其中的原理了。后来和一位国外朋友谈到这本书,也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了。如果没有这个内化过程,我也只能在别人提到的时候说我看过,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尴尬地结束对话。
3)逻辑清楚地表达(输出)。
有了前面两个步骤,只要具备基本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就可以表达了,但要注意自己逻辑是否清晰。有一个建议是尽量把内容结构化(就像国外作者写书,总会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这样听者也就更容易理清思路。
其实很多事情(写作,演讲等)都可以用到这三个步骤,重点在于平时多做功课,功不唐捐。带着科学的方法论死磕,加上一点儿耐心,结果不会太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