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自己缺的正是这点所谓的灵气。
好恶心太强,以至于人际交往中,不愿意接洽更多的人,尤其是自己看不惯、不知底细的人,特别严肃古板、冷漠高傲、不近人情。
看似高冷,实则没有“高情商的沟通之术”也!
我想主场优势可遇不可求,要登门拜访的时候就不能自创造就了;
黄昏效应倒可以安排,中国式晚饭嘛,多是人最放松、最容易被说服之时觥筹交错,合作、结义;
餐桌上的秘密暂时不知道如何运用;
剩下的两项不妨试试:
我到北京打官司,跟被告谈判调解,席间语调抑扬尚可,毕竟是公审的法庭,不敢造次,气场还是练过的;休庭时,有一次说到为何主张高达72万余元的延期付款利息时,有点激动,幸好对方代理人友善提醒给及时收住了——谈不成咱也犯不着伤了和气!
临别时,感念同是负责法务工作,周旋在老总和具体业务经办部门之中,在依据法律处理和各自立场争取两个标准之间,寻求平衡、共识往往不易,和解圆满了是应该做的,不妥之处被指摘“要你们有什么用”,遂互加了微信,约好:今天相谈甚欢,咱今后多在合同履约过程中保持及时联络,协调工作做到前面,尽量减少违约争讼,以省却繁杂应诉任务、避免差旅舟车劳顿之苦。——这应该全是第一条的“亲近效应”吧?
还别说,真实不虚的种种现象,被归纳为“三原则”,来帮助我们剖析会议活动过程中、人们原始的、本能的、生物的、社会的“生态和习性”,那是最恰当不过了!
针对想要达成某项棘手难题的沟通说服情境,我应该预先找到至少3位盟友,并按照如下方法教会他们斯汀德三原则及详细的创设、运用:
其实早就有专家——一个叫斯汀德的人提出以他命名的科学原则,适用于开会讨论、协商谈判这些大的关键场合。
唉,你们有没有发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工作生活中经常有这么一些现象:会议室桌子一般是长条形的吧?两头,老板、领导先往那这么一坐,有些人习惯走到这个一边,有些人喜欢坐到那边,而在同一侧紧挨着就坐的俩,时不时就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一个方案,要是谁打头阵先提出来了,总会招到不满,后面的人就会纷纷表示反对的不同意见。而两对面坐着的,正是吵得最冲的两帮人。
如果主持的人位高权重、影响力大的,一般还能镇得住,该打断打断,该制止制止,哪个人或者哪些人的意见方案会占上风、最终胜出全凭他说了算;要是碰到个耳根子软、没啥见底,又缺乏威望的呀,多半不欢而散、不了了之。
这些有趣的细节呐,其实就涵盖了斯汀德原则的三个方面。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巧妙地运用这套机制,来规划谈事情时候的座位跟流程,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预想目的。
下面我就给大家分工布置,具体交代一下:
1.请看这张草图,A跟B先进去占据这两个有利位置,因为对方某某通常是习惯在这,你俩到时就负责辩驳他。
2.我呢,一定是这次起头的,免不了只能坐这里,到时我就是最先开口点炮仗的人。
3.郑总呢,还算老资格,也不会偏听偏信,只要我们察言观色,各安其位,配合默契,这次谈事我们就会有八成把握。
大家都明白了吗?有没有什么调整和补充,也请现在说一说。
(怎么感觉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在搞见不得人的阴谋阳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