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红楼梦》,就会有多层次的印象。第一层印象: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恨纠葛;第二层印象:俯视贾府,看尽人间冷暖,上至皇宫内院,下至乡野民间;第三层印象: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第四层印象:尽人事,听天命。整部书,曹雪芹先生没有掺杂个人的偏好和态度,他如同一个没有悲喜的旁观者,冷静真实地记下那段经历。
为了还原那段经历,他不仅采用时间推进法,记录人物的变化过程;而且采取空间立体法,将某种人物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化身:比如黛玉和晴雯;或者宝钗和袭人。除了人物分解,还把人物置身于不同相处模式中,以熙凤为例,与贾母相处模式,与王夫人(姑妈)相处模式,与邢夫人(婆婆)相处模式,与贾琏(夫妻)相处模式,与尤氏(同辈)相处模式,与李纨(妯娌)相处模式,与平儿(妻妾)相处模式,与贾蓉(族侄),与黛玉相处模式,与宝钗相处模式,与下人(鸳鸯、贾府老妈妈、兴儿等)相处模式。这种相处模式都是依靠说话、做事体现出来的。最精彩的是:当相处模式面临考验时,他们的反应及手段。比如贾琏偷情时、比如贾母默许贾琏纳妾时、比如王夫人对她怀疑时、比如邢夫人羞辱她时,等等。引出很多精彩故事: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变生不测凤姐泼醋、苦尤娘赚入大观园、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等。
凤姐在书中刚出场时已经权倾上下,谁能体会她必须经历一番惊心动魄才能站稳脚跟。第一:凤姐名不正,言不顺。她是邢夫人的儿媳妇,却为王夫人当家;第二:凤姐空降过来,招致明枪暗箭。王夫人放权的序列应该是李纨(长子儿媳),其次赵姨娘(同辈);第三:凤姐的靠山不稳。她的靠山:贾母、王夫人都是耳根软、心肠狠的人物。贾母和王夫人因为宝玉而同心同德,又因为宝玉的婚事彼此暗生嫌隙。凤姐必须同时处理好这两个靠山的关系,否则试看金钏的下场。
《红楼梦》里既没有白玉无瑕的圣母,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贱人。即使多数人讨厌的赵姨娘,她也有自己的光彩和缘由。首先她是贾政的屋里人,根据贾母的一贯标准“贤妻美妾”,赵姨娘年轻肯定漂亮;其次,她养育一双儿女:探春、贾环;最后,她跟贾政、王夫人时不时告状,而且偶尔还会奏效(书中都有交待)。赵姨娘有这些优势,肯定会作妖;如果她不作妖,不为贾环争取利益,难保以后的日子怎样。同族中落魄的贾芸就是一个例子,当年他的爷爷和贾政就如现在贾环和宝玉的关系。
另外,《红楼梦》采用大量的对比手法,比如贾府三姐妹:迎春、探春、惜春,她们没有特别的受宠(迎春之父贾赦,不招贾母待见;探春之母赵姨娘,不招贾母待见;惜春之兄贾珍,不招贾母待见)。贾母位于贾府的权贵链顶端,她掌管着每个人的荣辱尊卑。三春姐妹的最初境况相差无几,都是存在感不强的边缘人物,然而,最后探春却逐渐胜出,协理荣国府。她如何一步一步赢得自己的尊严和体面,书中写得丝丝入扣。有人认为她冷酷无情才会胜出,可是惜春对待自己的丫环入画更无情,对待自己的兄嫂更冷酷,依然是个边缘人物。可见,冷酷无情不是探春胜出的重要因素。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机和立场,在优势、劣势、风险、机会的博弈中,有的胜出,有的败落。不管怎样,正册十二钗、副册十二钗、又副册十二钗都属于薄命司,因为他们所处的贾府正处于不可避免的没落之势,每个人都无法幸免。这也是整部书立意高明的地方。故事没有朝代年月可考,这也是此书的高明之处,故事可以超越时空,保持真实生动,即使现在读来,依然让人心惊胆颤,不敢亵渎。
《红楼梦》原稿只有八十回,却几乎讲完了整个故事。接下来我斗胆讲解一下红楼梦,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一下故事的发展,人物个性、成长历程,复杂人际关系下的博弈,同样个性、不同身份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