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共有两个篇章,我们分四次学习,每个篇章各为两课时。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一篇《教师发展与积极心理学》前四节。
第一节脑科学启示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平常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大脑的支配,但是大家知道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吗?”
平常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其实都包含着一定的理论假设。这些理论假设大多数根据我们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或是通过学习一些科学实证而获得。(比如看到学生课堂上趴在桌子上睡觉,我们会怎么想?我们有自己的理论假设,我们会觉得这个学生晚上睡眠不好,我们会觉得这个学生学习不够努力……也许因为学生个体的不同,我们有很多种假设。)如果我们了解一些脑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在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脑科学吧!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大脑是最,具有最强再生功能的,是最具利用潜力,也是消耗量最大的器官。大脑虽然只占人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到全身耗氧量的25%。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不干体力活,写一篇论文,或是做一张试卷,都会觉得很累的原因。
人的大脑皮层进行智力活动时,都伴有皮层下中枢活动,对这些活动进行体验评价,就产生了情绪解读。人的情绪体验总是优先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比如学生在机械的做很多张试卷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情绪,或者觉得自己做的活动无意义、无价值,产生负面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起着阻碍的作用。那么大脑科研有哪些新发现的功能和原理,可以让我们改进我们的教学呢?
一、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大脑工作的基本单位。
大脑之所以能够如此神奇,都源自神经元的工作特性——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支配效应器活动。神经元在大脑当中的总量很大,且有再生能力。一个人大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一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过程,就是我们的学习过程。这种连接过多次重复,就会更加巩固。由此可见,神经元的工作特性对我们的日常学习非常重要。那么神经元工作规律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学记》中的一句话“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谁能解释这句话?请回复。
1.机会之窗。
是的,学习是有一个关键时刻的,也就是本书所讲到的“机会之窗”,人脑的学习能力在人生不同时期会有微妙的变化,如果能恰当的抓住机会之窗,有针对性的培养某种能力就比较容易。比如语言学习能力从出生到五岁左右是第一个关键期,到12岁左右是第二个关键期,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再学习语言就比较困难。因此,无论是孩子学习母语,还是学习一门外语,都要在语言关键期加强学习,否则以后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是如果过了这个时期,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我们是活到老,学到老,大脑神经元可塑性很强。
2.长时程增强效应——神经元工作规律初二
长时程增强效应是指和经验有关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增强。“我们平常所讲的一回生二回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神经元的连接比较容易释放出第二次神经冲动,激活原有的神经通路,这种激活的次数越多,神经元的连接就越有效。其实这工作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都要坚持,需要时间的积累。
3.适应与再生
有一种研究报告指出,与实验室条件下生存的老鼠,从自然环境中捕获的野生老鼠有着更多的突触,更厚的大脑皮层。这是因为生存环境越是丰富,越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
也许没有人否认“世界上最强大脑”应该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在他死后,他的脑就被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拿去做了解剖,哈维将大脑泡在10%的福尔马林溶液里,并将大脑切成240块。但并没发现与常人的不同。后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丽安.戴蒙德教授说服哈维给她一些爱因斯坦的大脑样品,她通过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不比一般人包含更多的神经元,但含有更多的星形胶质细胞。
维基百科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数量是神经元的10倍,其最大作用是引导神经元移动,让它们去该去的地方。这个实验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这反应出人的学习能力是巨大的,只要不断学习,就会不断改变。因此,如果能够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持续的努力学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课堂故事,在英语课堂上,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然后促进学习。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活动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的影响,在活动之前,我们应该想到活动的目的,需要的时间,组织活动的手段,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最后的评价,如果有了前期系统的安排,才可以有活动的真正效应。我们以积极评价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
二、边缘系统、海马和杏仁核——大脑情绪中枢
但也知道平常我们的情绪与大脑中哪一个部位有关吗?
就是位于大脑中脑干之上小脑之下的“边缘系统”,对情绪产生独特的影响。(女性的情绪中枢比男性更加发达,在关系中比较容易产生情感依赖。)海马和杏仁核对长时记忆和情绪影响很大,成年人大脑中的海马仍然具有产生新神经元的能力,这过程被称为“神经生成”。(需要提醒大家一点,神经生成是指神经元的成长,通过日常饮食和身体锻炼而增强,但因为长期失眠而削弱。——大卫•苏泽)新人和是附着在海马另一段的结构体,对情绪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苏格拉底把“杏仁和”称为人的灵魂所在地。)患有抑郁症的人,就是他们的杏仁核和海马容量有缩小趋势。
通过以上说明,大家还会认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说法吗?在学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之前,我也总觉得练体育的通常不太爱学习、爱动脑,学习了大脑的机能之后,明白了体育锻炼对大脑发育的促进。体育锻炼时,血液循环加速,大脑可以获取更多的营养供给,研究发现,运动能够增加脑部以及全身的血液流量,脑中血液流量充足对形成长识记忆的海马有效发挥功能尤为重要。运动还能促进大脑释放一种对神经系统最有益的化学物质——脑源性神经营养素。(这是一种蛋白质,有了这种蛋白质,有效神经元才得以保持健康,新生神经元才可以顺利利成长。)如此可见,适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大脑发育的基础。有良好题锻炼习惯的人,大脑会发育的更好。因此,在对孩子兴趣班的选择上,以前帮他选择的是“美术”、“乐高”,很明显是想通过这些尝试,促进大脑思考,获得大脑发育。但是孩子不太喜欢,现在他报的兴趣班是“跆拳道”和“足球”,刚开始就为了体育锻炼,没想到对大脑发育还有如此的作用,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再说一下情绪,生活当中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嫉妒,委屈,不安,愤怒,人生虚无感等等,负面情绪的敏感和常识负面记忆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效率,相信大家是明白的,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中,应尽量减少这方面的负面影响。那么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而造成,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管理压力,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最佳的用脑效果,是我们做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根据对大脑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依次为“生存反应”、“满足情绪的需要”、“认知学习”,这三功能的顺序是固定的。通过这三个基本功能,大家发现了什么?是的,人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因此,当有恐惧信息不安全的压力信号时,大脑马上会调动最重要的资源和能量快速应付,从而停止了别的活动。我们懂得了脑科学的工作基础,安全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大脑工作的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探索所教学科的神秘世界,发掘知识的内在的魅力。这一过程将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学生有成绩,积极向上,我们的人生体验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
第二节慧眼识人,教师的人才观
在学习如此便捷的今天,互联网信息爆炸,到处是优质的学习资源,也许学生通过自主的网络学习,会得到更多的认知。那么,在这一特殊时代,教师的专项技能是什么?还仅仅是“授业解惑”吗?我们应该具有特殊的一项技能——慧眼识人。 慧眼识人的宗旨是,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在互动中加强与培育。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上课不好好听课,下课爱捣乱。也许我们教学工作中生气的源头全部来自于后进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要成绩,我们要被评比,而这些学生不给力,影响了我们的平均水平,我们对他们就来气,其实我们是带着一种是我的认知经验看待这些学生,觉得他们一丑百丑,学习不好,啥都不好。因此,课堂上当发现这些学生趴着睡觉的时候,我们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当头棒喝。假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趴到桌子(当然,这样的学生很少趴桌子。)我们心里会怎么想呢?是不是前天晚上没睡好?寝室有人说话影响了他们的睡觉?是不是生病了?或者家里有什么事呢?大家看我们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自己的假设结论了。如果我们能够调整思维方式,人人都可以成才——那么,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也许你会说,我每天这么忙,哪有时间去处理那些后进生的事情?看,不是那些后进生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思维有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只想砍柴,有收获有成绩,不想磨刀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总想呆在自己的经验世界,处在舒适区,当有人扰乱了我们的舒适区,我们就不高兴。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在灵性学有这样一种说法“ 你生命当中出现的任何阻碍你的世界,都是来渡劫的,过去了以后则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渡不过去,问题永远会困扰着你,成为问题。”
我给大家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吧。今年我接任的是七年级一个班的英语,是个实验班,相对来说程度比其他的班级要好,但是比较着我以前带的实验班,这个班水平明显很差,尤其是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小学学不学英语,学的好坏都在这个班呈现的淋漓尽致。可能是刚从九年级下到七年级的原因,加上实验班的头衔,在刚开始学习前三个预备单元的时候, 我的授课速度、知识难度都是按照我所认为的标准来进行,也觉得他们可以掌握接受。可是在检测过程当中,效果并不好。尤其是班里面部分同学,得分极低,问了他们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小学没学英语,或者是英语很差。因为实验班选拔,是按照数学和语文来进行的,因此,出现这种状况很正常。怎么办呢?课堂上,看到其他学生学的如鱼得水,愉悦欢喜,而这些同学愁眉苦脸,还有沮丧和不安。尤其是一个名叫李子月的男孩儿,不能用我的眼睛对视,否则两眼泛红,眼眶中的泪水像魔术一般涌现出来。看到这样的现象,内心特别的急躁,但是,我还是压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课后询问原因。他告诉我害怕上英语课,因为小学是在乡下上的,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尤其是害怕老师提问。由此可见,孩子是非常有自尊的,只能帮助他提高自信。后来,发现他在课下很积极,我就开始让他收发作业,并表扬他是老师的小能手。这样一来二往,慢慢的在英语课上,他开始活跃起来,情绪也慢慢的改变了。倘若没有后面 互动与安抚,也许现在他比以前更差了。
再来看看著名数学华罗庚和他老师王维克的故事。华罗庚在小的时候很顽皮,字写得也很潦草,很多老师都不喜欢他,尤其是语文老师。到了初中二年级,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华罗庚练习本上字看上去不很工整,题目做了许多涂改,但那些涂改的地方,正反应了华罗庚在演算习题时是如何探索的。在其他老师在讥笑华罗庚的字像蟹爬时,王维克老师却看到华罗庚的数学天赋。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他指着操场上玩耍的学生,对其他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一群孩子之中,有喜欢写字的,还有喜欢画画的、雕刻的、演说的、做玩具的、做数学难题的、 下棋的,或是问天高地厚的,沉思默想的,这都是各式各样的天才。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好好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对他们所喜欢的尽力让他们去做,锲而不舍,行之10年、20年、30年,他们哪有不成为名家织里呢?因此,我奉劝诸位,千万万八松苗当成蓬蒿。”
就是因为王维克老师的一双慧眼,成就了一代数学家华罗庚。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调整情绪,将爱与包容作为我们教育的性格力量,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好。我们还应该是立足发扬优势品德,不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苏联教育理论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老师们,让我们转变态度,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神人,不能统一个标准,达到我们的满意,但是我们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成绩好与差,我们都应该有一样的爱。最后,我们还应该打破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多鼓励赞扬,慎用批评和指责。
第三节,积极投入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沉浸其中,坚持下来,一定会发现这件事情有坚持理由。尤其是作为一个老师,当我们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满怀激情去工作的时候,生活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回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通一行,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打通了工作与生活,已专注的工作状态面对自己的,就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本书里面,陶新华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规划自己的生涯需要清楚自己的“职业锚”——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病鼎力前行,则能在教育实践中收获成功,提升教师心理资本,促进教师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