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是纯粹喜欢喝酒,就像有人爱喝茶,有人好喝咖啡,某些人就是喜欢喝酒,有瘾,觉得特好喝,不喝难受,这种人是“酗酒”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人,喝酒就是业余爱好,喝醉也是常事,这与K歌把嗓子唱哑了,跑步把大腿拉伤了性质类似,是个“度”与“量”的问题——要看酒有多少度,你有多少量;喝酒最好有度,心里最好有量。
还有的人喝酒是为一份心情,所谓借酒浇愁。如果只愁一阵,那过去了就好,如果总愁,就会总喝。这不能从酒的理化作用来解释,谁也不能从科学上证明酒是怎样“浇愁”的,“酒”与“愁”的关系是一种文化传统,中国千百年来形成了酒可以浇愁的观念。可以说,酒本身不浇愁,浇愁的是喝酒这种形式,还有“喝醉可以为所欲为”这样一个公理。酒醒了愁还在,过程精品,只为醉的一瞬间。这种人也是“酗酒”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有一部分人喝酒是为了表达心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的兄弟、朋友对自己关怀有加,荣辱与共。来!我敬你一杯!这酒中自有真情在!推杯换盏,一醉方休,两肋插刀亲兄弟,何惧酒后吐真言?举起杯来是兄弟,酒醒之后更是兄弟。敬你的酒虽然喝在我肚里,但这情义却酿在你心里。这样的酒虽然也是一种形式,但它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一生有你,为的是肝胆相照。醉里放歌,热泪两行,一觉醒来,口有余香。
再有一部分人喝酒是为了面子、风度、气魄、感觉……这当中有的人是自我认为渴酒会显得自己成熟、老练、沧桑,不一定是喝给别人看,而是喝给自己看的——为了自己心里的一种满足感或者成就感。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喝给别人看的,他们要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眼里显得成熟、老练,有水准;要显得自己很帅,很强,很牛,很“男人”,很仗义,很有气量,很有魄力,很能成事,很谙世故,很懂江湖,很经沧桑,很有人缘,很够朋友,很够意思,很有想法,很有目的,很点点点点点点,总之,不管他是放眼世界纵横古今,还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喝给别人看的人总是要喝出点名堂来的,其中的目的或近或远,或浓或淡;有战略性的,有战术性的;有点到为止鸣金收兵的,也有短兵相接空手白刃的,一时间觥筹交错,碗筷皆兵,香烟四起,杯声震天……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一类人,我认为就不能叫做“酗酒”了,因为他们不是喝给自己的,不是因为爱喝而喝的。所以,他们喝得更理性,更清醒,只是一旦不为自己了,就不是“过程精品”了。其实,他们与“借酒浇愁”那一类也颇有相似之处,酒本身一不能喝出自己的水平,二不能灌溉要达到的目的,这当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喝酒这种形式,当然更有“喝醉可以为所欲为”这样一个公理,只是与“借酒浇愁”那一类人的根本不同在于,过程虽不精品,但酒醒了,事多半就成了,愁也就散了。
民谚说:“酒乃穿肠毒药”,倒也未必那么绝对。杜康造酒刘伶醉,玉液琼浆几千年,酒有喝的,也有用的。酒本无罪,只是这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文化传统的力量虽不明显,但却巨大,它决定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事情,而我们却身在其中毫无察觉。想到这一节,就觉得那个问题有一点点可笑,男人为什么要喝酒?呵呵,因为自古以来,需要喝酒的,都是男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