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一本书,风吹到哪页就读哪页,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了然于心。
如那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少时阅历浅,读红楼未免盲人摸象,只看到黛玉逆流成河的悲伤和宝玉金玉其外的渣男形象。
这一次,走过的路不短,留下的印也深,心里藏下的,脑里烙下的,脸上刻下的,无处不在地提醒着盛年不再,芳华已逝。
经历多了,自会看透,活得久了,自能领悟。
所以,这一次阅读,竟是少了爱憎,多了包容,连看贾瑞都不那么龌龊了。
这份改变得益于蒋勋老师,是他改变我阅历学识浅薄阅读过程中的盲人摸象。
历时一年之久,其实阅读时间仅仅73个小时,阅读之慢,姑且认为是在体会,在联想,在领悟,在思考吧。
慢的另一个原因是阅读的同时,听了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梦》,看了87版《红楼梦》。
曹雪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蒋勋被评价为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而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被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同步读、听、看三个经典,在曹公宏大的结构视域下,再次从不同角度感受经典的魅力。
当看完全书时,回味第一回中"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时,才读懂脂批"此四句乃一部之总纲"里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感伤!
生命运行的内在规律,似乎就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的周而复始。
行走于跌宕起伏的人世,一时的逆境不代表永远的困窘,一时的欢喜未必是永远的欢欣。
良好的心态,豁达的智慧,是应对顺逆的不二法器。
人生顺境就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儒家强烈的有为思想的体现,正是初生牛犊该有的闯劲。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逆境时也要学东坡先生的豁达,凭着大气的心态,在不如意中获得惬意安然。
守得云开见月明,不管处于何种境遇,都要淡然面对。
只是生活再不易,也要记得“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生命的长河中,青春虽然只是岁月的一个短片,但她是最精彩、最热血、最无畏、最美好的,不管生活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哪怕是低头没有六便士,仰头没有白月光,心里也要造一座大观园,永远给青春留个位置。
总觉得宝玉与弘一法师相似,都是半世风流半世僧,彰显一个真字。
曹雪芹从繁华到穷困,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都是悲欣交集的一生,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无异于贾宝玉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异于弘一法师的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告别中度过,即便经历世间最热烈的爱恨繁华,最终也会不留痕迹地离开。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
当然,读完红楼最大的遗憾仍是后四十回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