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本书有多么出名,只是隐约猜测书名大概是一个地址。跟它的相遇也并不那么美丽,那是因为心情极度低落,萎靡到不知还能做些什么来拯救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位作者推荐了这本书,说是“让你觉得暖心的一本书”。我就毫不犹豫的下单了。
然而跟预想的不同,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它进行阅读。直至半年后的今天,我才再次拿起它,看完了这个让人从内而外都觉得温暖的故事。1949年10月5日,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让海莲十分欣喜,双方的信任也很快达成。
海莲是个不拘小格的人,她理所当然的告诉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她搞不清付账和找零,更不用说把英镑换算成美元了。于是弗兰克除了需要满足她的购书需求之外,还得替她换算好购书费,并给她准备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五十年代初起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也让自己途径伦敦的友人,给书店的女孩子们送去丝袜。而弗兰克并不是不懂感恩的人,他在英国各地奔波,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那些难得一见的珍本。时间随着往返于美国和英国的书信以及各种包裹,一天天地过去。
海莲不仅跟弗兰克成为了温暖相知的朋友,也跟书店里的店员们建立了深刻的友谊。海莲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女人,她的慷慨让店员们心存感激,也发自内心的盼望她有朝一日能亲自到伦敦来看看书店。
可惜等她好不容易有了积蓄,她的牙又逼她留在了纽约。之后的日子照常如故,一直到了这一天,海莲的信在三个月后才接到回信,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至此,持续了二十年的由书信维系的跨国友谊,在没能见面的遗憾中,画上了句号。
写到这里,这本书的真实模样也就清晰了起来,《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就是由海莲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店员们的来往书信组成的,当然,大部分是海莲与弗兰克的书信。
其实书中有很大篇幅提到了诸多那个时代的珍贵书籍,当然我对此也是几乎都是草草略过,想必需要极高的文学功底,才能对书中提到的作家和书本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我们也能通过这些书信的抬头变化、字里行间的语气看到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海莲小姑娘般的活泼,弗兰克英国绅士般的严谨都跃然纸上。偶尔也能让读者不禁嘴角上扬,似乎能感受到那份弥足珍贵的友谊,有一种暖洋洋的情感在心间流淌。
对于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的感情,有些评论说能从两人的书信中中闻出一丝爱情的气味。二十年的书信往来,却未曾谋面,要是换到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不就是网恋么?弗兰克的妻子在弗兰克去世之后,写给海莲的书信中也写到:“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虽有遗憾不曾见面,但彼此都保留着对对方最美好的想象和回忆,这样一份情感,让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书籍能带给海莲的精神上极大的满足感,这些弗兰克千辛万苦寻来的珍本,在海莲眼中是远非金钱可以衡量的宝贵财富,因此她觉得自己“亏欠她良多”。我们从中读出了遗憾、不舍、珍惜等等感情,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二者之间的情谊之深。
所以,我终于相信了,这是一本可以让人觉得暖心的书籍。感谢我能遇见你:查令十字街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