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今年38岁,年近不惑之年。这一年,我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辞去职务,返回内心。我年近四十,早就过了幻想和冲动的年龄,此次选择离开,思虑已久,且无比坚定。
在这之前,我已是一所高校的副院级领导干部,这在许多亲友、同学和同事的眼中,称得上是年轻有为。
我知道,做此决定,定会引来一片哗然。因为,“成功和励志”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不二选择,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我这么做无异于“自毁前程”。可我,还是这么做了。
此事,没有向亲友通告。不是为了面子,我早已过了执着于虚荣和脸面的心理年龄。不告诉亲友,更多的是不想让他们担心,更不想因此扰乱自己内心的清净。
离职后,我给自己做了个小结:上学没上到博士,结婚了;读书没读到极致,工作了;工作没当过一把手,心累了!一个当过记者,做过编辑,进过高校,即将迎接不惑之年的老男人。
闲暇中,我曾作了首打油诗:“自持才疏不入群,自觉学浅莫言深。平生不喜俳优事,半个学人半生尘。”
此打油诗,虽是赠答友人所作,但也兼具自娱自乐和聊表心志的成份。
02
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求学、工作、结婚、生子、加薪、升职,十几年一晃而过,不过如此。
十几年的光景,对于人生来讲,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我就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职场菜鸟,一步步走来,并成长为一个高校的院级领导干部,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曾记得,硕士毕业那天,自己踌躇满志,高声吟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满怀热情,一头扎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当时的自己,一定是一个正能量满满二逼青年。
其实,我的职业生涯并不复杂,媒体和高校是我供职过的两块阵地,记者和教师是我的两个职业身份,即便是后来走向了领导岗位,我也习惯和喜欢称自己为高校教师。
可能,得益于自己出身农村,作为农民的儿子,自小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因为,舍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先天优势。
可能,正是这些品质,让自己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也可能,正是这些品质,才让自己更有勇气,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生。
当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省级报纸的热线部记者。十几年前的媒体版图,还不是今天的划分。那时,电子媒介刚刚起步,自媒体还不知为何物,纸质媒介仍然是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途经。
纸质媒介的特殊性在于,所有的新闻和信息,包括排版和印刷,都要在当天完成。否则,直接影响第二天的发行。作为热线部记者,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多晚,你都要完成当天稿件的报审和修改工作。
我已记不清楚,为了一条民生热线,自己多少次天刚蒙蒙亮就要出行。当别人下班时,自己才灰头灰脸的赶回报社奋笔疾书,交稿时已是夜深人静。
我更记不清,到高校工作后,多少次自己为了一个会议、一次检查、一个文件、一个报表、一个方案、一个规划、一个总结,折磨得夜不能眠,甚至是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我更记不清,曾经多少次,牺牲掉休息日、节假日,没日没夜的处理公务。走向领导岗位后,更是如此,因为责任在身........
03
我知道,许多人会认为,你很幸运也应该知足。就连我的老朋友和许多同学,也这么认为。每当听到此说,我都心中苦笑,避而不答。
我知道,在人情和关系社会,一个二逼青年的奋斗史,并不能引起多少兴趣,只有众人眼中的成功,才是社会判别的一般标准。
可是,成功又是什么呢?年岁越长,我对此越有怀疑!只有我自己知道,平静的外表下,内心起过多少波澜!
我是学文学出身,文史哲本就不分家,再加上个人喜好,文学、哲学、史学的书籍,都能引起我莫大的兴趣,攻读硕士期间更是如此。工作后虽然大块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阅读和思考习惯,从不曾偏离这些维度。
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加之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更日益自觉和深入。
我深深的知道,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所经历的一切,也不过是当今社会职场中,千万个奋斗的人生其中之一而已。
时至今日,更是如此。如今的社会影像,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可如今的成功标准,又是如此的单调乏味。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卷入其中,裹挟着前行,一路狂奔,来时的路渐行渐远,未来的路遥遥不知所终.......
现代人越来越感觉到的悖论是,时间越来越快,人生越来越忙碌,物质越来越丰富,选择越来越多样,可我们的幸福感好像越来越少,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多,整个社会都好像越来越紧张和焦虑,我们就像行走在荒原中的乞儿,精神世界到处流浪,欲望和本能就像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再也关不进去。
可问题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04
我在《连孩子都感慨时间之快的世界,是多么的可怕!》一文中,曾经做出如下反思:
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似乎千差万别,又似乎没啥不同。每个人都被打造成,日益高速运转的社会庞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越来越无法逃离,生活被越来越平面化,就连整个世界的图像都越来越平面化。中国的北上广深与美国的纽约,差距越来越小,但可辨识度也越来越低。全世界的人们,可辨识度也越来越小,人们在享受地球村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时,彼此的生活也越来越趋同化,从穿衣打扮,到电影音乐;从饮食起居,到金融风暴;从日常生活,到建筑风格……
忙碌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速度和效率可能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社会、集体、企业、单位、个人,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如上了发条的钟表,拼命奔跑,但生命却转瞬到站,回头去望,一生历历在目,恰似昨天!活了一生,却如一天!
近段时间以来,我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思考。除了上面提到的文章,还有《活得有趣才是真正可取的人生》、《王健林的“努力”和我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高处不胜寒》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都切入了这个问题。
很庆幸,也很感谢简书,这些文章均被简书不同板块的编辑,推荐至首页与朋友交流。说实话,这也是我继续留在简书写作的重要原因,因为这充分说明,简书不仅仅是一个方便的写作工具,更是一个价值交流平台,不光是技术技巧的干货能够展示,简书同样给予严肃和深度思考提供平台,这好像也是简书上线时的初衷。
05
其实,我的自毁前程,不过是重新归零。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早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将近不惑之年。何为不惑?我的理解,通俗地讲,就是了解自己,也了解外界,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的原则和界限,取舍且有法,不为外界所动,人生态度通达自如,不妄言,不虚美。
不惑之年,对自己必须有个交代。所以,我选择有所放弃,重新归零。我知道,自己放弃的工作,自会有后来人,但思考和写作这件事,只有自己来完成。只有这样,我才能平静的回望来时的路,重新提起笔墨,梳理内心,深入思考,以求自在澄明。如能对别人有所帮助,更是善莫大焉。我更希望,在这条道路上,能有更多的同路人。
记得去年,偶然将两张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放置一起,顿觉时光流转。不禁感慨,人生如此匆匆,心灵何处安放!权?钱?位?得知不恋,弃之不惜,最爱还是自成一家之言!传道、授业、解惑,笔、墨、纸、砚,一书生。此生足矣!
愿自己的下个十年,更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