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集百家,泽润千代”是会泽公园中八根龙柱上所书写的藏头诗句。也蕴含着会泽人对发展与未来的期望。
会泽公园位于会泽县城的中心区域,公园中还有着造型非常别致的大铜钱景观。
大铜钱,直径为22.6米,重77777公斤的古钱币雕塑,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谢秉漫教授创意设计,堪称又一世界之最,古钱币雕塑放大39倍后,立于城市的中轴线上,一座流光溢彩的“彩虹桥”跨水而立,桥身轻盈通透,从“线孔”中贯穿飞越,人走在上面,仿佛置身于时空的隧道之上,它屹立于天地间,俯视古今、贯穿未来,象征会泽辉煌的铜业历史,让人们遥想当年“一山宝气钟千古、四野炉烟绕万年”的盛世景象。
《云南行政纪实》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于云南造钱,是云南铸币的开始。为纪念开炉,用黄铜铸造了一枚“嘉靖通宝”,堪称“钱王”。雍正十二年,会泽成立“宝云”铸钱局时,这枚“钱王”就悬挂于铸钱局大门额上。
清军入关后,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朝历代钱币。清代云南是铸钱重地,清政府在云南设立了一系列的铸钱机构,以维持清政府的货币流通和财政。清代云南的滇铜还运至四方铸钱。
清雍、乾时期,会泽设有新、旧“宝云”两个铸钱局,这是仅次于北京中央铸钱局的“中国第二大铸钱局”,铸造“雍正通宝”和“乾隆通宝”。后来,这两个钱局改称“宝东钱局”,铸造钱币前后历时200多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会泽铜业在清廷国家财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会泽铸钱的鼎盛时期,设炉70座,年铸币44万串,炉头、匠役1500人,正所谓“一山宝气钟千古,四野炉烟绕万年”。清朝人手里的铜钱,一半来自会泽。
会泽铜和着历史的节拍,经历了一个曲折兴衰的发展历程。是铜,沉淀和厚重了会泽的历史渊源;是铜,书写承载着会泽兼容并蓄的文化。在会泽,你不仅能看到世界上最大的钱,也能看到世界上最小的五铢钱,从最早的古币贝、刀币到五铢钱、银票,直到近现代的钱币,铜币的历史在这里一一被还原,铸钱的熊熊炉火清晰地贮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京铜北运留下的痕迹,时刻撩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京铜北运的壮举续写了清王朝的繁荣与昌盛,延伸出一部灿烂的铜商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