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在心里搜罗了一遍我的出国旅行史,像是打开一个宝箱,欣赏着里面的众多珍宝,这是一个短短的美好时刻。最后我默默地评选出了一个“让身体最累的地方”,这个可爱的称谓,是我和吴哥窟的心照不宣。
匆匆一面
到达柬埔寨暹粒已是下午三点,我们三个终于可以打开这辆超载的黑色改装车车门,下车换乘TUTU车,急急忙忙地寻找住处,生怕错过四点钟的“买门票”大事。可赶到售票口,却只有三三两两的旅客在聊天,并不急于买票的样子,这就是淡季旅游的好处。心里已经期盼已久的美景也随着TUTU的引擎声越来越近。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就连连喊停车,拍照,驻足观赏:我看到夕阳下的长河不急不慢地流淌,河水闪着耀眼的金光。那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只长了一棵姿态优美的老树,它微动的枝桠只是在证明时间并没有停止。在老树的跟前,又上演着另一幅画卷:一个青年扛着长杆从容走过,可能是要去收获他的劳动成果;小女孩手拿一根水草蹦蹦跳跳地跑向她的母亲,脸上洋溢着欢乐。
“好看的还在后头呢”,同伴的催促打乱了我的思绪,是啊,期待已久的小吴哥落日,我是否有足够的好运看到它的最美一刻?我站在巨大的石桥上,桥上两人高巨大的“娜迦(九头蛇)”在提醒着我,我进入了神殿的领域,我正在走向一个未知的古老文明。沿着石桥走,进入石头堆砌而成的宫殿大门,我震惊了!
不知是不是每个身在暹粒的游客都挤到这里来了,从小吴哥到莲池,长几百米,宽十米的步道上挤得让人无法落足,不同肤色不同装束的游客洋溢着兴奋之色,似乎是共赴一场盛大的宴会。这斑驳的石窟似乎摇身一变,变成世界上最华丽的宫殿,赴宴人们觥筹交盏正兴奋地八卦着宴会主人最近的行踪,预测今天宴会持续到几点。一会儿,人群忽然骚动起来,原来落日已经现身,全场安静得落针可闻,只听到快门的咔嚓声,华丽的宫殿又变回斑驳的石窟。这时若要继续往里面挤寻找最佳拍摄地已是不可能,只能下次早早地来占位置。站在步道上的我后悔极了,因为只有到达莲池才能拍到绝佳的日落。我想起曾经有一个摄影师告诫过我: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不要为路边的野花停下来。我狠狠拧了一把我的大腿,你怎么这么没用呢?
我想象,在这一刻,无论观众身在何处,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日落的舞台。有的人劳累了一天,坐在巴肯山上的台阶上,静静地看着吴哥大地的全貌;有的人倚在窗旁,看太阳的余晖洒在窗外的河流上;有人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天空慢慢烧了起来……
日月星辰
为了在破晓前赶到吴哥窟,TUTU车在茫茫夜色中疾驰,热带的晨风不冷,不过肚子空空的感觉并不好受,我们也顾不得了,因为尽早去占领最佳观日出的地点至关重要。我肚子难受不想吃东西,把脑袋抬起来观察天色,意外地发现星星很亮。在这颠簸的土路上看星星倒是头一次,我看着星星发呆,即将看到日出的期待和紧张这种熟悉的感觉又包围了我。
那是在小吴哥寺前面的一片莲花池塘,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太阳从中升起。这个池塘并不大,沿着它转上一周,我挑选着最佳角度。此时的天空已不像最开始时完全漆黑了,它透着蓝色,又由蓝变紫,天空渐渐的出现了一层一层红霞,很淡很轻的红色,像少女羞红的脸蛋,又像风把红色的纱帐吹得曼妙纷飞。我知道好戏即将开场,打开相机,调节各项参数,按下了第一个快门。这时湖面的颜色比天空更加浓郁,像红葡萄酒在酒杯里流转,像圆润的红宝石一颗一颗在蓝色的盘子里发着光。随着天空的转红,太阳的强光也出现了,光线透过吴哥窟宫殿锥形的穹顶射向莲花池,让波光粼粼的池塘闪着耀眼的光。又过了一会,太阳真的出现在了吴哥窟之后,人群里出现欢呼声,鼓掌声,不多久,太阳完全出来了。
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这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此时此地,天上一个太阳,水里一个太阳,仿佛是毗湿奴神殿来自远古的力量,让太阳恢复了远古时的神力,给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带来新的美好的一天。我同很多旅行者、当地人一样,从这么短短的20分钟内感到了力量。作为这片大地唯一长久屹立不倒的建筑,神殿吸取到了太阳的神力,将继续守护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太阳也吸取到了神殿的力量,带给每个人力量,让我们迎来新的人生。
只是斜阳近黄昏
在吴哥窟看石头神殿,爬石头山已经累得不行的三个人,想到下午还要去巴肯山看落日,又犯贱般得兴奋起来。上了TUTU车,饭后直奔目的地巴肯山,传说中看落日的好地方。车开到了山脚下,我们开始爬山,到了山顶这里是一个多层的大平台,有许多石头的神像和残垣断壁屹立着,天还比较亮,已经看到有不少旅行者和当地人来到这里早早等待。
日落这部大片还没有开始上演,不同肤色、服装的人们却可以作为开场花絮撩拨起观众的兴趣。在这好几层的平台上,每一个台阶都有人,密密麻麻的人一脸幸福的或坐或立。有的人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欣赏吴哥大地的全貌,有时还会遇到热气球腾空而起。
在这里欣赏全貌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吴哥窟的建筑结构。它是高棉文化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总是矗立着按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它们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这时,画家支着画板正在作画,摄影师检查者自己的设备。有的人拿着本子正在写着什么,有的人铺着餐布准备进餐,还有甚者干脆双双躺在地上,闭目养神!我心里嘀咕:这两人得浪费多少空间啊,你们不知道这里寸土寸金吗?因为在任何一个看日落或者看日出的好地方,永远是不嫌地方大的。十分钟不到,又一大波人挤了进来,把这个本来还有空余的地方挤得水泄不通。
我扛着三脚架,从这些石头楼梯上走来走去,寻找更好的角度,我的两个同伴则轮换着占地方和拍照。不一会,天空就暗下来了,日落大片即将上演。天空开始转红,但速度很慢,阳光不再那么刺眼,渐渐把一切都镀上了金色。人群开始欢呼,人们兴高采烈地鼓掌,欢送太阳的离开,摄影师们忙个不停,留下这一美好的瞬间。夕阳慢慢藏在云层后面,金光一层一层镀上了这些建筑,让这个原本就雄伟,精致的宫殿,洗去了时间的烙印,恢复了昔日的荣光。而她的倩影则映在人们对历史的想象中,破败藏在巨大的剪影里,在色泽绚丽的苍穹幕布之下,完成了又一次表演,她最著名的表演。
我想,为什么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地赶来看日出看日落呢?我的答案是:因为她值得。她的美不仅仅在霞光里,也在人们美丽的想象中。这一次并非她最完美的表演,听当地人说,最美的日出和日落可遇不可求。我看着一张张明信片上她美丽的样子,想象着金色的天空和碧蓝的湖水,夕阳落在最完美的位置,配上大片鲜艳的红莲……几百年前,她是什么样子呢?那时她风华正茂,又怎会沦落到如今这般只是夕阳的陪衬?
曾经的她,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我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出发从海道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然而,1431年,暹罗(即当今泰国)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复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变成了如今崩密列巨大树根缠绕着宫殿的模样。直到1866年吴哥窟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盛极一时的王朝修筑了如此宏大的工程,如今的一切只剩下植物巨大根茎环绕下的残垣断壁和近几年修复后的复原宫殿,即使这样,这个宫殿群的规模和艺术高度仍然让每一个参观者震撼。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希望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在景区,可以随处看到世界各国的标志,标示着各自的修复范围。可惜时间的力量已经无法逆转,复原工程也没有办法恢复昔日神殿的荣光,只是期望我们的后辈仍有机会来缅怀曾经的文明,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罢了。
Looka 原创,转载请告知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