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着某件事情那么的娴熟,轻巧,顺利,总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很容易做,心里并不承认人家确实是那么厉害。等到自己亲自去做了后,才知道事情做起来是那么的不容易。
我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差的人,简直可以用一个大笨蛋来形容。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到我的手里做时就变得异常的艰难。
当我第一次看到我婆婆摸着包粽子的时候,我深信自己也是一定能够包好的。因为我的婆婆是视力残疾,她是摸着包粽子的。婆婆很聪明能干,能摸着做很多需要借助眼睛的事情。而且做的相当好,比我这个看得见的人做的好多了。因此,我从来就是把她当成视力正常的人。
我在旁边观察婆婆包粽子的步骤:她先在装有浸泡漂洗过的新鲜翠绿色粽叶的盆里摸索着拿出一片粽子叶,放在手里摊开再卷成一个长长的尖尖的漏斗形状,左手握住漏斗,右手再伸向旁边早就泡好的糯米盆子里摸着用瓢羹把适量的糯米放入漏斗中,再放入一丁肉馅或者红枣馅,把这些米馅一起摸匀称抚平后,再把粽叶翻转包扎过来,就着桌子角早就准备好了的线条顺手一系紧,再打个结。一个漂漂亮亮的粽子就出来了。
整个过程中,婆婆的动作娴熟,自然,顺手连贯。不到两个小时一盆特别漂亮的粽子就新鲜出炉了,看着这些翠绿色尖尖长长的三角粽子,我仿佛闻到了煮熟后那种浓浓清香的粽滋味。包粽子真是成了婆婆的绝活了。
我觉得这个动作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于是,就想在旁边学着包。我手里拿着一片粽叶,做出跟婆婆一样的姿势,跟随着她的步骤慢慢的一起操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包不出那样漂亮的粽子。又加上我的耐心也很不够,包了几个不像样子后,就放弃了。再不想去包这么难包的粽子了,总觉得自己在动手方面是天生的差根弦。
真的是看事容易做事难。
其实也没有巧的,就是熟能生巧罢了。婆婆年轻时候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包粽子,这么多年早就历练的炉火纯青了。
都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成了绝活。
《卖炭翁》里面有一句话:无他,惟手熟尔。
就是这个手熟的过程好难坚持下来,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做,才能做到孰能生巧。
任何事情只有经过自己尝试后,才知道里面的玄机。光看是永远看不出个名堂出来的。没有经过自己去尝试,看到别人做的很简单的样子,心里想当然的去认为很简单,可是,真正的到了自己去做时,才会发现这也是问题那也出故障。搞的自己手忙脚乱的还没有做好。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每天在简书上面看那些优秀写作者的文章,顺着作者的思路很自然的读下去,通篇流畅自然,叙事描写都很好,很有画面感。一整篇美文很轻松的看完了,可是当自己去写时,无论如何做不到这样的程度。
细看这些大咖的文章也没有什么很深的大道理,相反都是一些很接地气的语句,同样也是那些简单的汉字排列组合起来,就能达到这样的神奇美文,我们赞叹作者的文笔好,功底深厚,能够妙笔生花。
总感觉那些大咖写文章是那么的轻松,顺手,自然,好像是信手拈来,洋洋洒洒的几千字一下就能一气呵成。
我们都知道能达到这样的写作水准不是短期就能促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古话说,伏久者飞必高。
我们只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光鲜,只闻到了别人身上的香水,却看不到别人流过的汗水。
他们十年磨一剑的刻苦努力,多年的历练沉淀蛰伏,我们无从知道。他们洒下的汗水我们不曾知晓。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
2016年7月在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的节目中,有一个来自宁夏的地地道道的80年出生的农妇马慧娟,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她利用平时在田间地头劳动的间隙,用手机在QQ空间写文字。曾被当成异类,遭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她2010年开始创作,6年来摁坏了7部手机,她的努力执着精神感动了很多的网友。有不知名的朋友替她写的文字找报刊投稿发表,由于流量贵,她有时没有及时更文,有网友给她充话费,在如此艰苦的创作环境下,她写了4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被称为拇指作家。已经出版的书籍《溪风絮语》多次脱销,几次加印。已经是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她的事迹成了传奇。
我想,她确实是凭着对文学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和执着的精神坚持下来的。到最后变成了一种信仰。
假如我们都能学她一样,把那种对文学的爱好渗入到骨髓中,坚持写上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我想写下来的文字肯定会有温度和灵性的了。
不要只看到别人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却忽视了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潜伏了多长的时间。
任何一项技能型的事情,如果坚持不懈的苦练终究会达到熟能生巧。
看别人的文章很容易,参与一两句话的点评也不难。难的就是自己能否有跟别人拥有一样的执着坚持的热情。
在写作上,如果我们都抱有一种匠人精神,怀着对文字的敬畏,内心的虔诚,静心的写文字。不被世俗的功利性所羁绊,写出发自心底的文字。这样的文学之路就会走得很远。因为心中的梦想是为文学而去创作的。写出来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当今的那些热门,娱乐八卦,影评等所谓的爆款快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