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去西欧旅行,你会选择哪几座城?我想巴黎一定是大多数人的备选城市之一。
巴黎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盛产各种高档时装、化妆品、皮包的摩登之都,是拥有大量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文化之都,是年轻人向往的浪漫之都,她仿若暗夜里的极光――耀眼迷人!除去历史课本上的巴黎、时尚杂志中的巴黎、影视剧里的巴黎、作家笔下的巴黎,我们对这座城还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带一本书去巴黎》跟随林达的脚步漫游这座梦想中的城,且行且看且思。
旅行的时候喜欢在双肩包里装一本书,尤其是一个人时,书成了旅途中寂寞的陪伴,风景固然很好,但书也不能少。话虽如此,可大多数时候,来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旅途的劳累、陌生的人与物带来的新鲜兴奋常常会让人忽略了那本书,偶尔想起拿出来却发现很难平心静气的看下去。读书和旅行该如何兼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在书中游览一座城。
林达带去巴黎的书是雨果写的《九三年》,书里的九三年指的是1793。学过世界史或看过相关史书的人大概都有印象,那时正值法国大革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断头台”。人民将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送上了断头台,学生时代看到这样的故事总是热血沸腾,觉得法国人民勇气可嘉、敢于彻底反抗封建统治者,真正做到了“翻身做主人”。如果不是林达,我不知还要多久才能擦亮双眼,认真的去看法国的这段历史,静下心来感受那动荡不安的巴黎,那冰冷的利剑对准的不仅仅是统治者和贵族还有千千万万被牵连其中的普通人。
林达所到之处有我们熟悉的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先贤祠,我所谓之的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从图片上看到过皇宫的富丽堂皇、从史书中得知伏尔泰和卢梭等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都躺在先贤祠,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印象中的法国巴黎――文化艺术气息浓郁有历史的厚重感。浏览熟悉的风景多少缺乏新鲜感,这本书里最吸引人的部分应该是带我见识了那些我不曾知道的教堂、古堡和那早已消失的雅各宾俱乐部。
过去我总觉得教堂是神圣的、古堡是童话故事里公主住的地方,它们仿佛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高大、庄严、美丽、梦幻。但跟随着林达一次次的走进它们,我才慢慢发现之前的那些感受不过是表象,这些教堂和古堡里大都有着令人脊背发凉的去处。教堂里安放的灵柩,古堡里的黑暗地牢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在得知大革命时期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后,隔着书本和千万里的距离我都能感到那深深的寒意。暴力革命意味着有人流血牺牲,但是谁赋予人这一权利的呢?
雅各宾俱乐部――法国大革命中最大名鼎鼎的俱乐部,将一个又一个贵族、叛国者、反对者、嫌疑犯送上了有“黑寡妇”之称的断头台,广场、教堂血流成河吸引了大批野狗,我想那时如果有人去巴黎旅行亲眼目睹这座城里发生的一切,大概会迫不及待的掉头离开,并将其定义为“恶魔之都”,发誓有生之年再也不愿踏上这片土地吧。人很奇怪,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向往美好的事物,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生活的这方领地打造成乐土,美观、舒适还不够好人们要的是壮观、金碧辉煌,然后人们惊叹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有些时候人们似乎是厌倦了这些,就像充足了气体的球有些轻飘飘的,人们需要用力的刺破它,好让它有停下来休息思考的机会,这时暴力就成了最常用的发泄方式。
创造者与破坏者同属人类,可知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过去的属于历史,但历史仍旧是人的历史,被破坏的建筑可以重修甚至是重建,流血的广场也可以被冲洗干净,但人的记忆不能被淡忘。巴黎,这座城市的历史是法国人的历史,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合上书,我要感谢林达带我认识了这样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