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自己就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谈论身边的人的时候,往往会说有的人花钱大手大脚,没有把钱当回事,有的人却懂得精打细算,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悄然积累起来一笔不小的财富,尽管这两个人的起点几乎差不多。
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很大的原因在于对于金钱的不同认识和深层次体验。这个对待金钱的不同认识和体验,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大脑决定的。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比如食物带来的愉悦体验会让人本能的对一切美食没有抗拒力。一个人变胖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减肥却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由瘦变胖易,由胖变瘦难,想要把多余的脂肪去掉,一个人必须要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本能中吃的欲望,储存的欲望,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这个过程,是自我约束的过程,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
凡是需要持续不断付出努力的东西,都是我们本能的厌恶的。好吃懒做、喜欢享受是我们的天性。我们本能的会去回避困难的事情,追求容易的事情。花钱当然比挣钱容易多了,花钱也能够带给人很多人愉悦的感受。相反,挣钱就是一件需要不断付出努力的过程。这,造成大部分的人都有一颗消费的脑袋。
消费脑的典型特征就是把钱看成了钱——购买服务或者商品的媒介,用金钱实现交换价值,买到我们需要日常生活物品。这个时候的钱,就像我们放在杯子里的水,当我们口渴的时候,我们能够尽情啜饮,然后,当杯子空了的时候,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在重新将杯子盛满。金钱对于我们,就像杯子里那杯水一样,珍贵,稀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阻挡不了它会向空气中发散,蒸发——以我们几乎看不见的各种方式,比如通货膨胀、税收、意外损失。
将金钱看作杯子里的水的人,无一例外都很口渴,毕竟杯子里的水太少了,因此拥有消费脑的人都有金钱饥渴症。因为金钱消费,可以带给人一种爽爽的快乐,会刺进一个人的欲望,去用金钱购买更多、更好、更贵的商品或者服务,当一个人只能用少量的钱去满足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的时候,金钱永远是不够的。
有投资脑的人,他们看待金钱的态度稍微有些不同,他们不仅仅把钱看作钱,可以买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还把钱当成了种子。种子,就像农民在春天里播撒进土壤的种子一样,金钱也就是一粒一粒的种子,在遥远的未来,他们就像秋收时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或者金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一样,将种子复制,放大了数十万份,以完成它自身生长的历史使命。
把金钱当成种子的人,会格外珍惜金钱,他们不愿意当下就将金钱消费掉,毕竟,它们是手中弥足珍贵的种子,看到这些种子的时候,他们好像看到了未来一棵棵挂满果实的苹果树和更多的苹果种子,他们也从这些种子里看到了一片片金灿灿、结满籽粒的麦田以及数不清的麦子。当他们看到这些远景,他们手中的种子就拥有了更多的价值。
巴菲特在早年经济条件还不算太好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书桌抽屉收拾收拾当做婴儿床,后来孩子长大了,抽屉用不了,他就去买别人用旧婴儿床。他舍不得花现在的每一分钱,在他看来,现在的每一元钱都是未来的一万元钱。
当具有投资脑的人清楚的知道,现在的每一分钱在若干年之后会复制、会生仔,会成长为一棵金钱的大树的时候,这小小的一分钱就变成了他眼中的金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会生出另外一种抵御自我消费欲望的力量,此时,将种子消费掉的痛苦会压制自己消费的欲望,限制自己的消费水平,从而实现财富的初级积累,金钱才能够在没有损耗的情况下更有效的实现积累、生长、爆发。
我们看待钱的态度,决定了我们财富的最终高度。
一个人在财富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也基本上取决于金钱带给你的痛苦和快乐的感受。
当一个人花钱的快乐几乎占据了整个大脑,此时,消费的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当一个人投资的快乐几乎占据了整个大脑,此时,投资的动力就会主动遏制消费的欲望,从而将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当一个人投资赚钱的痛苦几乎占据了整个大脑,此时,赚钱投资就会成为消费欲望嘲笑的小丑,当一个人消费的痛苦几乎占据了整个大脑,此时,消费欲望就会成为赚钱投资的敌人。
这两种力量都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当中。个人与财富的命运也往往和两种力量的博弈息息相关。
当一个人真真正正的去明辨这两种力量,努力提升自己投资赚钱的能力所带给大脑的快乐的时候,也就按动了启动财富的按钮。
你是把金钱当成满足自己欲望的一杯水?还是把金钱当成能够自行复制生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