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到腊月根儿,越是觉得老家过年好。 购年货、帖春联、包饺子……年味就在跟前跳荡着,守着家族里的老老少少,似乎一年奔劳终于找到歇脚之处。
除了相似的温暖场景,在老家平乡县后马庄,进入正月之后,村里便少不了习武亮拳,其热闹程度,尤令村民引以为傲。
村庄不大,千余口人,尚武之风盛行。村北有处“邹氏墓群”,邹氏即梅花拳祖师邹宏义,村民称他邹师爷,关于他的传说多矣。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对我说,咱村是梅花拳的老家。
根在平乡,花开四方。文场敬祖师,武场练武功。拳法分桩步五势,宛如梅花怒放,故冠此名,其又名“梅花桩”。 桩法云:脚包桩,无敌伤,桩包足,不出屋。那几根直立的梅花桩,原本直径不长,仅是脚底板儿宽度。身怀绝技的梅花拳师站在约一人高的桩上,静极复动,身若蛟龙般行云流水。闪转腾挪,直至腾空下桩,神色泰然,抱拳退场。而围观者则惊呼赞叹:好练家!
彼时,村里有不少义务教拳的老拳师,很多尚且年幼的孩子,从最基础的“架子”练起,拳势并不复杂,最初在地面“静止站桩”,而后“行步”,随着拳法日臻熟练,才可上桩,静则不动,行则灵活。奈何我儿时常常偷懒,架子都没练好便放弃了。
过年时,村里拳师都会将家伙什摆出来,除了刀枪剑棒,还有很多稀奇器械。而这些器械合在一起便成为独轮车。老拳师讲过,想当年,邹师爷就是推着一辆独轮车行走天下,传拳授艺。
正月伊始,村北墓群广场就人山人海。村里拳师便轮番上阵,亮出最为拿手技艺切磋交流。记得三叔年轻时尤擅耍大刀,大刀形如弯月,刀柄为浑铁长杆,走起刀来,上砍脖,下砍腿,指东西,奔南北,虎虎生风,四周鸦雀无声。
记忆中,一位七八十岁的老拳师挥起双刀,依然轻灵迅速,干脆利落。而村东头的建文叔则擅长枪、棍术,还有的舞一把好剑,其中,不乏女性身影。更激烈的,还有器械对练,比如单枪对双刀,单刀迎战三节棍等等。亮拳现场的鼓声、镲声震天响,围观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鼓掌叫好一阵接阵。
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梅拳祭祖,就在这天达到高潮。来自国内外的梅拳弟子和爱好者数万人,大家齐聚邹氏墓前亮拳比武,献技切磋,展示这一古老拳种的魅力。
日子的乐趣在一个“过”字,年更是如此吧。如此年俗之阵势,热闹之异常,把好日子的憧憬支撑得和谐而饱满,整个乡村似一切都欣欣向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