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唐代律诗圣手杜甫33首赏析
1.《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有前后三次历时十年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吴越齐鲁等地。二十四岁时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三十六岁时,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艺之长者都可到长安应试,杜甫再次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的阻挠,又未录取。后来他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又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仍无结果。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旋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奔四川,长安陷落,杜甫被叛军俘获,身陷长安。后只身逃脱,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管险遭不测,获宰相张镐相救后被贬官。次年因关内灾荒,杜甫弃官携家入蜀,曾在严武幕府中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杜甫遂乘舟东下,在夔州、潭州等地飘泊,最后病死于长沙至岳阳水路途中。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杜甫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在一生广泛的阅历中写有许多山水诗,有着独具的特色和成就。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这里都是指泰山。
诗以问句开篇,久闻泰山之名而未历其境,对于一个正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年诗人来说,其亟欲登临探胜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这一问,就把这种心中底蕴和盘托出,同时引出下文以实景作答。一旦登临,则泰山雄伟壮阔仍令人惊叹不已,只见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铺洒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极开阔的眼界衬托极壮阔的山势,而这种开阔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远时的真实感受。泰山不仅山势高峻雄伟,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识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气都集中到泰山来了。诗人登上日观峰之后,正当东方日出,这时山峰的东南一片灿烂,而山峰的西北却仍阴暗隐晦,诗人站立峰顶,同时感受着“昏”、“晓”两重世界,这是只有登临日观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个“钟”字,表明诗人进入了神秀薈萃处,一个“割”字,则表明诗人站立于阴阳分界点,用字奇妙精警。观日出之后,诗人遍览峰壑,山中云气摩荡,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张大眼眶,极目四顾,只见归山众鸟似乎直往眼中飞来,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独特感受,同时鸟归山表明时至傍晚诗人仍流连忘返。暮色渐浓,诗人不得不下山结束此次游程,但游兴未尽,只能作“会当凌绝顶”之预期,以再游之预期使游兴得到延伸,也使诗意丰厚,予人以悠长回味。绝顶指泰山玉皇顶,因为诗人此次游山只登临了日观峰,未暇登临泰山极顶玉皇顶,所以留此预期。
2.《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此诗运用乐府形式,但却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此类作品甚多,为元稹、白居易新乐府之滥觞。此诗针对天宝年间唐王朝愈益频繁的开边战争而作,深刻反映了由此造成的民间疾苦与社会负担。前六句,客观描述征兵景象,车马轰鸣、尘埃蔽日、亲人哭送混为一体,读来震人心魄。中二十四句通过诗人设问、戍卒倾诉的方式,详尽叙述了频繁征兵所造成的恶果。里正,即里长。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后四句突然展示古战场阴森恐怖景象,既预示着战争的结局,又与开篇鼎沸氛围形成强烈对比,由此对统治者政策的抨击与揭露尤为入木三分。
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唐】杜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此诗是杜甫奔凤翔拜左拾遗后获准去鄜州探家时所作的著名长篇,诗以归途为线索,抒写了沿途及归后的见闻与感想,充满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全诗分为五大段,先写蒙恩放归辞别朝廷的忧虞情怀,次写归途所见景象及感慨,再写归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复写对国事的关切,最后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对社稷中兴的祝愿。裋褐,指粗布衣服。菹醢,本为切碎意,这里指处死。全诗以叙事为线索,以抒怀为内涵,充满政治意识,表达明确思想。形式上采用以赋为诗方法,指事议论,即景抒情,一一道来,淋漓尽致,同时又灵活运用各种比兴方法,使事象结合,意味深长。
4.《羌村》(其一)【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乾元二年春,包围邺城的六十万唐军被安史乱军大败,为补充兵力而强行抓人从军,百姓苦不堪言。其时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任所,就途中所见写成著名的“三吏”、“三别”,此诗即为“三吏”中的一篇。首四句直叙其事,点明“暮”之时间、“石壕村”之地点及“有吏夜捉人”之具体事件,而从“老翁”、“老妇”之熟练反应,可见此类事件经常发生。中十六句先以“吏怒”与“妇苦”的对比领起,紧接照录老妇之“致词”,由此一户境况可以看出普遍的社会问题。末四句写天明登程,回应篇首投宿,而独与老翁别,则老妇被捉无疑。此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记叙一个完整事件,表面上句句叙事,略无议论,但却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浓炼的艺术魄力。
5.《无家别》【唐】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虽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杜诗中的“三吏”皆通过诗人亲自见闻写出,“三别”则分别塑造三个人物形象,由诗中主人公说出其遭遇。《新婚别》主人公是一新婚别夫的少妇,《垂老别》主人公是一垂暮别妻的老翁,《无家别》主人公是一从军归来又被征入伍而无家可别的兵士。比较起来,《无家别》反映战争造成的民间疾苦尤为沉痛而典型。此诗前十四句写乱后回乡所见,中四句写辛勤劳作、孤独贫困的生活,后十四句写无家可别的心理活动,层层转折,刻画入微。结句“何以为烝黎”,前人谓为可作“三吏”、“三别”六篇之总结(浦起龙《读杜心解》),实亦正是整部杜诗中此类作品之中心所在。
6.《佳人》【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此诗着力塑造了一个历经战乱又遭遗弃的女子形象。开篇二句点出“佳人”,既“绝代”却“幽居”,足见其特殊性。以下十四句由“自云”领起,历叙身世遭遇,倾诉人生不幸,慨叹世情冷酷。末八句写其“幽居空谷”的清贫生活,同时以泉水清浊之对比与竹柏物象之衬托,喻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与情操。此诗作于乾元二年秋杜甫弃官飘泊至秦州之时,有感于对朝廷忠心耿耿仍遭弃置,而自身衣食无着却始终不忘国家民族命运,“佳人”形象当有感叹身世、寄托情怀之深意在。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至成都后,于浣花溪畔建草堂,此诗因大风破屋有感而作。首五句写大风破屋的迅猛之势,“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态,既构成破屋的过程与景象,又牵动着诗人的视线与心弦。次五句承“茅飞”,写群童抱茅,无可奈何。再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之苦况,进而联系起“自经丧乱”之遭遇,使一己忧欢暗含了社会性内蕴。末六句承此构成社会性襟怀的猛烈迸发,希冀广厦万间庇天下寒士,不仅显示了其民胞襟怀之博大,而且成为古典诗歌中忧民题材的一个表现范式,为后世文人广泛运用。
8.《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此诗是杜甫晚年居夔州时观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剑器舞有感而作。剑器,是古代武舞曲名。诗前原有序,概述幼时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情形,并追忆张旭见公孙氏舞而草书长进事。全诗以剑器舞为中心,在今昔情形的穿插比照中展开思绪,抒发感慨。首八句追忆公孙氏之超绝舞艺与神妙舞姿。次六句写眼前所见李氏之舞,既喜公孙绝艺犹传,又顿生感时抚事之慨。再六句直抒五十年盛衰之感。末六句由当筵哀乐引发时局之忧思。金粟堆,即金粟山,在陕西蒲城东,明皇泰陵在此。瞿唐石城,指夔州,诗人当时居住地。唐代诗人观乐舞之作甚多,大多局限乐舞本身或感伤一己身世,杜甫此诗则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治乱兴衰,足见诗人稷契襟怀无处不在,此诗之根本价值亦正在于此。
9.《房兵曹胡马》【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是杜甫早年漫游齐赵、裘马轻狂时所作。诗咏胡马,藉以言志。房兵曹,胡马的主人,大约是杜甫的朋友,兵曹是官职名。诗的前四句实写,先交待马之产地,大宛,是汉代西域国名,以产“汗血马”著称,可见此马为良种。再刻画马之骨相,尤见其不凡,宛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胡马图。后四句虚写,表现马的才德品格,而由“托死生”三字实隐含着御者的角度看,马之才德描写显然具有了象征意义,既勉励房兵曹为国立功,又暗寓着诗人自身的抱负与心志。杜甫一生常借咏马抒怀,将此诗中马之神情与杜甫晚年笔下病马形象比照,真义自显。
10.《画鹰》【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与《房兵曹胡马》大约作于同一时期。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形象的描绘,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情怀与积极进取的心志。首联点画鹰之题,一个“殊”字说明画作及画中物的双重不凡。中二联细摹鹰之神态,不仅“耸身”、“侧目”之动态可见,而且表现出“思”的心理状态及“势可呼”的与人相呼应之势,至此,画鹰显然已经活化,并暗含了人格化特征。末联承此意,想其何时展翅搏击,直接以真鹰期待之,自身襟抱随之昭揭。
11.《春日忆李白》【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此诗怀念李白,并对李白诗歌加以热情赞美。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先以“诗无敌”、“思不群”概述其超凡脱俗的意趣与诗艺,再以“清新”、“俊逸”描述其诗歌风格特征,并以对唐代诗人影响甚大的庾信、鲍照相比。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渭北”、“江东”相距万里,则二人离情自见,而何时樽酒相对、重与论文之期待,亦正表现了思念之深。此诗特点,“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浦起龙《读杜心解》),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再由人转回诗,使对人与诗的“忆”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