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主宰人生,再没什么比习惯更能决定人的命运了。不信,你仔细观察下周围那些取得些许成就的人,哪一个不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或独立思考的习惯?再看看哪些霉运缠身、一事无成的人,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呢?
1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尤其是幼儿时期,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黄金年龄,抓紧抓住这个时间点,对孩童良好习惯的养成特别关键。
具体到我女儿,在她两岁多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她进行习惯的培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呢?因为:
·从身体发育上看,生活所需的各种动作要领已经基本掌握,不存在生理方面的问题。
·从心智水平上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听懂了道理,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从沟通能力上看,在语言交流、协调沟通方面与成年人之间基本不存在障碍。
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说明,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培养习惯的基础条件。第二,考虑到还要为一年后孩子的入园做好准备,所以必须抓紧时间。
2
尽管时间关键、时间紧迫,但是我们自身不能乱了阵脚,急于求成。毕竟培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没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单纯地摆家长权威,靠恐吓、哄骂是行不通的。
既然是个技术活,就要用技术的方法。
我们先从“习惯”这个概念入手,先琢磨一下,什么叫习惯?在我看来,“习惯”用四个字足以说明白——行为自觉。习惯就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经任何思索、不假任何外力,就能自觉完成。
比如我们早起刷牙的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刷牙之前,难道我们还要对刷牙的利弊费力地思考一番,再决定要不要耍牙吗?显然不是,刷牙是你我自觉的行为,对许多人来说,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牙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刷、刷、刷。
看吧,没有人催促你,你也没有强迫自己,起来之后就直接去刷牙洗脸,这就是行为自觉,就是习惯。
3
从现代脑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面来看,基本上能确定的一个结论是,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个系统——热认知系统和冷认知系统,人的行为是受这两套认知系统控制的。
比如,我们行走,并不需要考虑胳膊怎么摆、步子怎么迈,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所有的行走动作就能自动完成,整个过程是无意识的,这属于热认知系统的范围。
冷认知系统就不一样。比如,我们在马路边看到两个人在吵架,我们不大可能不假思索地直接走过去把人拉开,而是会经过聆听、判断、评估,再决定要不要上前劝止,整个过程是有意识的、刻意的,这是冷认知系统在起作用。
很显然,习惯属于热认知范畴,不经过任何有意识的刻意活动,就能自动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我把习惯称为行为自觉的原因。
4
对于习惯,于是我们明白了,首先它是一种行为,然后这种行为是自觉的,无意识的、自然发出的,而非刻意的、假意安排的,最后它属于热认知范畴,被热认知系统所控制。
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习惯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那么在这种行为达成“自觉”——形成习惯这个结果之前,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小时候我们在大人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刷牙一样,必须先有刻意的练习,一遍一遍的践行,之后才变为无意识的行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识到这一点,培养习惯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可以把习惯分解为:引导——行动——修正,三个过程。
这就是我领悟到的习惯养成法,姑且命名为“拆解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习惯的培养,分成三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引导,灌输理念
·第二步,行动,拆解过程
·第三步,修正,形成自觉
5
我们先说第一步,引导,灌输理念。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怎样在白纸上作画、作好画,关键取决于画师(家长)的画工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首先要明白,做好引导,思想灌输是第一步,也是第一要紧事。
例如,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洗澡的习惯呢?首先,我们要给他讲洗澡的好处、不洗澡的坏处,越具体越好,让他先有一个“洗澡是件好事情,不洗澡是件坏事情”的心理定位和印象。
当然光有说教,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孩子是非理性的,不会单纯因为这件事“好”,ta自然就会去做。怎么办呢?
我的经验是,再植入一个场景,前提必须是孩子熟悉的场景。比如,女儿最喜欢看的书是小猪威利系列,最喜欢看的剧是小猪佩奇,那么我就想着在这上面多做做文章。
刚开始培养女儿洗澡习惯的时候,她比较抗拒,说什么都不愿意听。于是我就引导她说,你最喜欢的小猪威利和小猪佩奇,他们俩就特别喜欢洗澡,他们不是你的好朋友嘛,你不想和他们学学吗?
很快,她就答应洗澡了。因为这触动了她最熟知的领域和喜欢的东西,在心理上、情感上最容易接受被她所接受。你在这上面做足引导,往往会收到奇效。
6
再看第二步,行动,拆解过程。
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就可以正常开始行动了。这一步重在提供遵循,给孩子提供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规范,越简单越好,因此我们必须把行动的过程进一步拆解、细化。
比如,我想让女儿养成每天晚上睡觉前洗脚的习惯,她这个年龄段,当然不知道到洗脚到底要怎么洗,洗到什么程度。怎么办呢?我就把洗脚的过程进一步拆解成三步——泡脚、搓脚、擦脚。
为什么是三步?而不是两步、四步或者更多呢?两步的话,显得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四步或以上呢,又比较繁琐,不易牢记。大脑记忆方面的研究表明,人最多能同时记住四个任务,一个项目超过四个任务,记忆起来会非常困难。
这样,通过拆解的三个步骤,我把洗脚的明确流程清楚告知她,让她明白洗脚到底由哪几部分构成,行动的时候就有了明确遵循,便于孩子记忆和操作。
家长是最好的榜样,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会凡事做在前,前期每天晚上陪女儿一起洗脚,按照三个步骤进行操作,一遍一遍地告诉她,要先泡脚,然后搓脚,最后再擦脚,不断强化孩子的记忆。
其实孩子的记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甚至第二天,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流程她都已经记得很清楚,没准下次她还会提醒你某个洗脚的步骤你没有完成就结束了呢。
7
最后再看第三步,修正,形成自觉。
在行动的过程中,还要及时总结反馈,遇到问题,跟孩子一起解决,孩子完成的好,及时进行奖励,加快习惯形成的过程。
为更好地指导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按照容易养成的、不易养成的两个象限对习惯进行分类:
·容易养成的好习惯
·不易养成的好习惯
对于容易养成的好习惯,比如勤洗手、勤洗脚等讲卫生的习惯,还有刷牙、洗脸等生活上的习惯,适当占用少的精力,多督促指导。
对于不易养成的习惯,如读书学习的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就要多分担一些时间,多采用几种手段。
在培养女儿读书的习惯时,我就用了好几种方法。比如,在她一岁多的时候,我就告诉她,每天在室外玩耍完毕,回到家里首先要完成三件事,叫“进门三件事”——换鞋、洗手、读书。每次从外面回家,第一时间督促她完成。
除此之外,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陪她读书、讲故事,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先教她看本儿童读物,晚上睡觉前,再讲一个睡前故事。久而久之,女儿很早就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
当然我不排除,就是有某些儿童会比别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突出一些,这些并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同时,还要提防坏的习惯,例如不讲文明、不讲卫生,过度依赖等不好的习惯。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不管在哪听到一句脏话,立马就学会了,这时候我们要及时站出来纠正,防止形成不文明的恶习。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反馈、修正、巩固,慢慢就形成了自觉,收获了习惯。现在她已经完全养成了每晚洗脚的习惯,哪天我回家晚了,她会主动提出了说,爸爸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我等着跟你一块洗脚,还要你给我讲故事呢。
最后,小结以下:
01.习惯很重要,越早进行培养,对孩子越有利。
02.培养习惯需要科学的方法,作为家长要多思考,做在前。
03.要会拆解,把培养习惯的过程流程化、简单化。
04.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