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在微博上看到秦阳老师的一段演讲视频,对,就是《一个PPT主义的成长故事》中关于“生活化学习”的那一段。那一刻我突然对“逆向学习”的体会犹为深刻,那感觉就好像迷失在丛林,慌乱中发现一条路,直觉告诉你:要找的就是这条路。
我一直觉得能遇到让自己头脑一热的东西很难得也很幸运 。所以,我从第二天开始练习PPT,并且定下一个小目标:先坚持一个月。
后来在@秦阳 老师公众号找到了《一个PPT主义者的成长故事》完整版,看完这2小时42分钟的演讲,怎么说?即时感触应该是:趣味性不亚于热播剧,干货不少于批发市场。
可能现在的我还没有办法完全接收和消化秦老师要传达的内容,但就按自己目前理解的程度,我也尽力践行,依然受用。
一、生活化学习——挖坑,然后一边生活一边填坑
—01—填坑式学习
2017年,关于学习这一块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关键词:思维导图、心理学、读书笔记……也可以说就是给自己挖了几个坑,我发现身边就出现了很多关于这些坑的资源和内容。
其实正是因为提前给自己挖好坑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然关注点也在这之上。一个一个的坑也是我一个一个的目标,方向在那里,学习的效率和效用也会比走一步算一步高。
心理学上不也说:你看到的,其实都是你想看到的。
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可学习、可借鉴的事物,从生活中发现灵感,比如海报、书籍、网站、新闻等等,甚至是你街边看到的一个画面,听到的一句话一个词。生活才是最大的素材库。
所以说,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不过是给自己先挖了一个坑,然后再一边生活一边填坑。
—02—逆向学习
逆向学习是你先看到了结果,然后逆推要达成这个结果的路径是什么?逆向学习的过程不单单只是模仿成果实现同样的结果,而更有意义的,在于过程中对于所做的这件事情的深度思考。
逆向学习同样也是激发人学习热情的方法,因为提前看到了结果,目标具体化,那么达成目标的期望就更高。
不过,逆向学习不是学习的最后步骤,实践之后记得复盘,对自己做一个反馈。
二、价值化连接——价值互换,不卑不亢
秦老师在演讲中说,我们在向外界索要帮助之前,得先问问自己,我有什么可以用来交换我所需要的价值。这个狄更斯眼里最好最坏的时代,伸手党恐怕很难真正把握住些什么,只会索取不会创造,就算拥有也不长久,而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伸手党时也会自惭形愧吧。
用己有换他有,可能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却是人与人链接基本的原则和态度。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是成年人的标志之一。
三、结构化思考——把你的知识体系结构化
无论是制作PPT,还是生活、学习和精进,我们渐渐意识到结构化思考才能使我们走得更远。关于提升结构化思考,演讲中提到了三个方法:
—01—整理出体系
体系学习法:构建体系→获取信息→整理/纳入→实践检验→构建新的体系
我们一直不断的接收信息、知识,如果不经过整理,给它们构建成体系,我们学了再多也是一盘散沙,知识联系不起来,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怎么把它们调取出来,为我们解决问题呢?
再者,体系或知识进入你的大脑,如果不经过实践和反馈也白搭。当你开始实践一个知识方法时,才是你开始成长的第一步,而不是在你接收到信息时。
—02—写长文
写一篇长文无法避免的是思考逻辑的结构性,就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明明我想写的内容已经用思维导图整理出来,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要表达的内容的结构,但,要怎样用语言表述出来?怎样将一个个的点串连起来?其中包含的逻辑和技巧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还需要我不断探索和练习。
那么,可以写些什么呢?
生活记录、影评书评、时事评论、收获感悟、经验总结……题材可以有千千万万,最重要的是开始写。就是偶尔写一些碎片化的感触,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抽取拼接成逻辑、结构清晰的一篇文章。
—03—写书
写书,同样锻炼人的表达和思维,如果你也一样有热情,我想我们真的可以试一试,选定一个主题,就开始尝试,不一定是要出书,只是把它当做练习自己思维和表达的途径也好。
关于写书或写文章老师分享到他的一个写作经验,特别实用,就是“快写慢改”,我觉得这个方法最受用的地方就是在很大度上拯救了拖延症中的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觉得自己脑子里还构思不出整篇文章的内容而纠结,那么现在我知道了,脑子里有什么,先写下来,之后慢慢增色,收集资料,深化框架。
四、视觉化表达——我们的目标是:学会沟通
我们展示PPT,大多数的时候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视觉传达。 我们做出来的PPT“美”,但又不止于“美”,美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东西,给人视觉享受,但PPT更重要的思维是:我怎样呈现可以让观众更快的对我表达的内容作出反应并且理解?怎么样有助于观众记忆内容?
提高视觉化表达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载体——文字、图表、音乐等等,但其关键在于眼界,平时注重积累收集好的创意和表达方案,整理归纳,反复记忆,持续刺激直到在脑中形成自己的网络体系。
五、通用化延伸——用事物的深层内涵连接整个世界
我们常常说一个工具,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思维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思维,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在其它场景,用一个工具,一个思维去连接另一个领域。
还是拿PPT举例子,PPT里面包含的结构化思维,视觉化表达等等,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写作、学习新知、广告策划里面呢?
所以看到自己身边事物可通用的深层内涵,想一想可以有什么方式用它来链接其他领域。
六、故事化演绎——理论依附故事传达
人们为什么喜欢故事?或许人都有一种寻找不同人生的需求吧,在故事里人是有温度的人,有情感的人,在故事中,我们是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交谈。
说故事的素材来源有三类:自己的、别人的、虚构的。生活中提高对故事的敏锐度,帮助自己体会人生也积累一些故事的素材。
许荣则老师的《小说课》里面提到故事都有一个通用的结构,即目标、阻碍、努力过程、小结局、意外、转折、大结局,就连“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逃不开这个“套路”。每个人都有听故事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说故事的能力,我不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人,但或许我们的确应该学着说说故事,毕竟你要传达的理论依附故事展现,更能让人接受和理解。
七、迭代化精进——更新自己和自己的产品
我记得行动派创始人琦琦也和我们聊过这样的话题: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每天在更迭,如果一个人实时跟进,那么很容易就被落下了。
无论是自己思维、技能还是自己做的输出、产品,不进行更新很难走得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在这里根本不攻自破。
那么,怎么让自己保持行动的动力呢?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秦老师给我们列了六点:
—01—兴趣
喜欢的事更容易能坚持下去。其实你也可以对生活抱有多一点的热情,对新的事物保有好奇心,你会注意到你的世界里有更多的颜色,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02—意义感
你有没有一件事、一个目标,是会让你每天早上醒来就会立刻坐起来的?
当完成一件事对你有独特的意义,或它带来的回报让你心动,那么你坚持的可能性也更大。
—03—不甘心
人人都不愿轻易服输,和自己较劲抑或和别人较劲,你问这种较劲有意义么?我说,你的原则是什么呢?在不违背自己原则的前提下,和自己和外界竞争,为什么不行呢?
—04—承诺
高中时有一位朋友和我说:如果我有一个目标,我会告诉我很在意的、对我很重要的人,他会鼓励我,对我有期待,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因为不忍心辜负而坚持。
恩,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在朋友圈立flag也是逼自己,给自己断后路的一个好办法,《影响力》中说人们都有一种承诺一致的倾向原则,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承诺,我们就会因为内心和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05—加油站
秦老师说:上学的时候有老师给你鼓励和前进的力量,长大了,我们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力量。
我们不可能一直士气高昂,总会经历低谷、失落,想要放弃,那个时候你想过怎么样让自己更快的走出阴霾,重新找回坚持的动力吗?
而自己建这样一个加油站,存下生命里的小确幸、感动,取得的成绩……保留发现自己很优秀的瞬间,在低谷的时候看一看,就会相信:这么优秀的自己,怎么会被这些小事打败呢!对不对?
—06—个人经历
每个人都有一个有且仅有的人生经历,有些人会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当做痛苦的根源,但我更愿意完全的接纳它,而且特别特别感激曾经的一切。
一个人曾经的经历会对他的思维习惯有很深远的影响。如果接纳过去的同时能更了解自己,那么也会更懂得如何给自己动力。
八、百分化体验——开始尝试,最小行动
如果遇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事,那就从那一刻开始尝试,先给自己一个1%的目标,尝试之后,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喜爱,和是否坚持下去。
前两年我一直在人生规划里纠结,觉得自己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实在是很失败。后来,读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发现人生有千千万万种可能,现在谈规划人生似乎没有太大必要。就算给自己规划了一个完美人生,我也更希望在不确定的未来遇见惊喜,抑或是惊吓,而我现在要做的只是尝试、学习和学会生活。我有些不记得是哪一位作家说过:年轻的时候,奋斗的成本最低,你可以尽情地尝试和试错。多给自己1%的机会,用最小行动检验自己,了解自己。
九、平台化整合——高效适用,合理利用
手机应用商店的APP里,几乎没有我们找不到,只有我们想不到的应用,时间管理、理财记账、资源分类、学习成长、高效办公……既然我们离不开手机,那么就让手机好好配合我们高效精致地生活学习吧。电子产品虽然打破了我们很多的专注,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专业”程度远比我们自己瞎琢磨的要好的多。
之前也提到说,快速更迭时代,我们哪里有这么多时间资本耗在成效低的工作方式上呢?明明有最优解,为什么退而求其次,委屈了自己的躯体也委屈了自己的梦想。
因此,学会利用资源、平台、工具,对于学习和生活是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性,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
真心话
当你读完一本书,看完一个演讲,和一个优秀的人交流,如果其中有一点打动你,那么希望你「立刻」开始践行。
如果一段触动你的文字或谈话仅仅只是在精神层面给你震撼,那么很有可能,你会陷入“看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诅咒里。
不要和自己说之后再做,我们的拖延症会把它打压得影子都找不到,再者,我们每天接受这么多的信息和ΧΧ“干货”,新的和旧的,你要选择哪一个?还是两个都不选?
后记
关注秦阳老师一个月了,到今天发现老秦确实是一个打着灯笼找不着的老师,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都让人尊敬、想要学习。2017年遇见了很多人,发现原来真的有人活成了你想成为的样子。
我不是要成为某个人,我是要拼了命,尽了兴,成为我能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