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告诉我,我想要什么
江志强
2016年的最后几天和2017年的最初几天,每当夜幕降临时,我时常紧闭房门,坐于灯下,一册旧书,一杯清茶,心静如水。某一个深夜,大街上几名小伙子的一番酒语隔窗入耳:“兄弟,就凭你的才华,好好干,新的一年,肯定没问题。”“谢谢领导鼓励,我听你的,一定好好干,还请领导多栽培……”
听得出来,这是上司和下属间的对话。猜得出来,这次的饭局由下属埋单。不知不觉间,我不再平静。
就在几年前,每逢岁末年初,我也像窗外那几位无名小伙一样,总会请领导和同事们吃饭,借酒言志,增进感情。除此之外,我还会疯狂地打电话,发短信,给四面八方的老客户、老领导送去问候。尽管劳累,却是乐此不疲。一旦没给某位“重要人物”联系,便心怀愧疚。
原因很简单,那些年的“想法”很多——早日提高工作水平,早日升职,早日涨薪……其实不仅是我,很多同事都是这样做的,似乎已约定俗成。
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当初的联系与交往,实质上是一种程序性的举动,是一种每逢佳节时的“固定套路”。仿佛不这么做,工作上、社交上便会“断档”或“归零”,进而陷入被动。
事实上,这样的“出牌法则”,并不一定有多管用。
小张曾是我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性格内向,不擅言谈,滴酒不沾。逢年过节,如果没有加班事务,小张都会早早回家,陪父母,陪妻儿,陪书本。
那些年,我们常常背地里谈论小张,说他不懂人际交往,不会应酬,如此自闭,岂能出头?
谁知,仅仅过了两年零三个月,小张的工作业绩一翻再翻,十几项研发成果被总公司推广,让我们这些头脑灵光者瞠目结舌。更“可怕”的是,小张去年被提拔为研发部主管,成为我们的顶头上司。
小张带给我和同事们的震撼,深刻而有颠覆性。他的华丽转身也好,咸鱼翻身也罢,都与请客吃饭、频繁应酬没有必然关联,而是与自己的努力有关。
小张得到的东西,也许正是我当初所想要的东西。换言之,小张也许并不想要这些东西,但机遇偏偏砸到他的头上。而我们费尽心力想得到的东西,却往往得不到。
让我再度震撼的一件事是,在小张提职之后第二个月,同事老郑被查出肺癌晚期,三个月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老郑去世之后,他的家庭一下子支离破碎了。要知道,老郑在社交上付出了很多人财物力,工作二十多年,始终原地踏步,而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少得可怜,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少。
拿小张和老郑说事,并非否定社交、否定应酬。我想说的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如果我们选择成功,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背弃家庭?如果我们沉迷于事业的辉煌,是不是注定要疏远亲人?如果我们着力于社交和应酬,是不是不给自己留有思维上的回旋空间?
还以小张为例。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在一家超市偶遇小张,他陪着爱人孩子购物,脸上挂着惬意的笑,时而帮爱人整理围脖,时而给玩耍的孩子递过水杯。那份淡雅从容的幸福,让我羡慕沉思了好一阵子。值得一提的是,小张不久前荣获全市“创业创新标兵”称号。面对来自天南海北无数朋友的祝贺电话,小张一脸淡然,既不请客,亦不张扬,而他对朋友的“吸附力”依然那么强。
其实,真正的朋友无须刻意逢迎,真正的好上司不会让勤奋的员工吃亏。所谓的成功,既有水到渠成之功,亦有主客观方面的限制,真的无须刻意强求。我们只须尽心尽力,不留遗憾,便已足够,更应把宝贵的光阴留给自己,过一份“适当自闭”的日子,营造一份静心思考的空间,让自己活得静谧从容,让一切顺其自然。无论逆境顺境、贫穷富有,不忘初心,静待花开。
悠悠扬扬的岁月,其实是一本无形的书,越向前行,教会我们的越多,让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我们真的应该提前顿悟,提早回归,提早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