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就是读书有什么用,好像读了很多书最后也没记住多少,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困惑,后来看了很多大牛的读书方法,才有了一些很有用的小感悟。
书应该分为两类,有一类应该带着很强的目的去读,比如方法论类的书,而另一类就不应该抱着很强的目的去读,比如经典小说。
非实用类的书对人的影响可能不是特别显著,但却很深远,有时候,无用方为大用,它们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怡情养性,变成一个更有趣的人。而实用类的书籍,对于改造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很直接明显的效果。这两类书,都不应该偏废。
对于实用类的书籍,一定要能立刻用的上,同时要对照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公司战略、企业管理的书对于创业者和企业高管非常的有用,但是我们如果是一个刚刚步入职场不久的新人,花时间读这些书的意义就不大,因为以一个新人的阅历和经验,其实很难理解书中所说的战略和管理方法,读过的内容用不到工作中,时间不久就会忘记,甚至还有可能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让人有好高骛远的倾向。对于职场新人,去读一些如何自我提升和实用技能类的书籍就很有很大帮助,比如如何改善工作效率,如何写作文案等。这些知识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才是最需要,也是最有用的。
我在成甲的《好好学习》中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能改变自己行为的信息才叫知识,否则就只能叫信息。读了10本意志力方面的书籍,自己的意志力却仍然薄弱,做事拖延,没有毅力,那读这些书就没什么用。有效的读书一定是把书中的思想理解了,把书中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且不断地反思和改进,直到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如果读一本书就能让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那比读10本书却只能纸上谈兵强得多。
读书应该以建立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目标。
很多读书人爱炫耀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不可否认开卷有益,可是有些人读了很多书,自己却没记住多少,这是因为只是把读完当做目标。最有效的读书很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本书的内容哪些是我以前就知道的,哪些对我来说是新的思想,这些知识可以和现有认知中的哪些内容建立联系,我需要把新的知识放到我的哪个分类中,等等。
读书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生长。读书应该是像一棵树一样,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用于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越来越枝繁叶茂。所以读书一定要以自己为核心。有时候书都不一定非要从头到尾地读完,就像树不会从土里吸收一切元素一样,我们只要从中取出我们需要的那部分营养,加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