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43天】
西方的阐释学主张要在作品里边探寻作者的原意。而西方的新批评主义却说他们反对用作者的人格和生平来解释诗歌,认为作品是独立的。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见得人格高尚的人都一定能写出美好的诗篇。但最高的美好的诗篇是一定有伟大的人格的。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的一流大家的作品,都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在张惠言和王国维的两种赏词方式中,叶先生认为张惠言所用的“比”的方式,其实更近于西方,王国维的这种解释词的衍生义的方式,更注重兴发感动的方式,更近于中国传统的“兴”的方式。总的来看,在诗歌的欣赏方式上,中国是注重“兴”的方式,而不能加以理论性的说明。
叶先生博采众长,不但汲取古人精华,又能运用西方文论进行赏析。
叶先生以为“修辞立其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定是你内心真正有话可说,有你内心真正的一份感发感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而已光有真感情还不够,一定要写得带着感发的力量,使读者也受到感动才可以。现象学的学者罗曼·恩格顿说过:“一个艺术品成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欣赏向它投注,跟它融合,才能使这个艺术成品有一种生气,它才有生命。”古典文学里边就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等到后世的人真正欣赏了它,懂得它的时候,它就活过来了,比如杜甫诗“摇落深知宋玉悲”(《咏怀古迹五首》);辛弃疾诗“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还有张志新烈士被迫害时,常常吟出两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为什么千百年后的读者能读懂当初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那诗词中所包含的活生生的生命被激活了,引发了千百年后读者的感动。
据说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一般认为真正值得相信的李璟的作品不过四首而已。所以叶先生写了一首论李璟的绝句:
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
用了李璟的两句词“菡萏香销翠玉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来赞赏中主作品虽少却胜人一筹。
对于李后主之词,王国维说是“以血书者也”。因为,李玉她唯一的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甚至的心理和感情。他所写的词写出了人类一种共同悲哀。叶先生引用的是我也很喜欢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词中从“林花”这一小小的形象,写到整个人,写到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他从内心,自己主观的真挚的心灵来感受,而且非常坦率地表达出来。令读者深感其心,却又读得畅快淋漓。这就是李后主词的成就。
【阅读记录第273天】
20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