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有很多,对待一个做错事情的人我们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常见的莫过于宽恕和惩罚,但宽恕和惩罚究竟能够出现一个怎样的结果导向则是不得为知的。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涉及到事情的错误程度。
这两天在看《利刃出击》,看到刘闯因为做错了事情而向榴莲道歉,而榴莲却始终不能过去心里的那个坎儿,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让刘闯心理一直不好受,当刘闯关门走出房间露出那个不安的眼神时,我不禁在想,到底是宽恕重要还是惩罚收到的效果更好。
在电视剧中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中国盛行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很简单,就是只要孩子犯了错,一定要经过惩罚,严重的甚至要进行体罚,这是中国多数家庭的惯例。要是经过惩罚能够得到家长想要的教育成果,更加助长了家长对这种教育思想的宣传,即使是个例,也能够让很多家长进行效仿。
我就是一个从秉承这种教育思想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的时候只要是犯了一点就会遭受到惩罚,简单来说就是挨骂,严重一点就是直接挨打,不能说这种教育思想不对,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也从一定角度对我今后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我很少能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处理一件事情,也不敢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如果在我能够明辨是非的时候,对于我犯的错误家长能够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和我去说,我想现在的我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生活轨迹。
陶行知四粒糖的事情是教育界中的典型故事,面对一个犯了错的孩子,面对一个已经做好接受惩罚的孩子,陶行知用四粒糖教会了一个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相信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也会产生一个正向引导。相反,如果当时陶行知对孩子进行一番批评,那么对于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以后更加讨厌或者惧怕陶行知,也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陶行知用自己的行动为后来人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但在现在的教育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向认为自己应该是孩子的榜样,是权威,只要是自己要求的,孩子就一定要照做,否则就是不听话。学校教育中,许多教师都不允许学生挑战自己的权威,甚至是题目的答案都不能让学生质疑,更不用说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一样,对待不同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记得高中时的一位政治老师,在每一届新生来的时候都会给学生做一份测验,主要是测试学生的性质属于哪一种,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能说这种方法很好,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针对一件事情,宽恕和惩罚可能收到的效果不同,但是在事情不严重的时候,给孩子(学生)一次机会,宽恕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还给孩子一份属于那个年纪的创造性。当宽恕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时,惩罚或许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通过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或者说形成一种刺激,从而记住这件事情不能做,这并不是教育要达到的效果。教育不仅要能够教会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要让其学会去教育别人。
教育之所以伟大,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闪烁智慧的光芒。教育享受着美好词汇的赞誉,自然也要对得起这份荣誉,发挥教育真正的作用。宽恕孩子,不仅是行为的宽恕,也是一种灵魂的救赎,让孩子在宽恕、积极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