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今在面对“你是学什么专业的?”这类问题时,我总是避之不及,常常用“学什么不重要,学什么都一样”类似的回答搪塞过去。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一是因为羞愧,羞愧于三年来没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因为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风气的厌恶。前者可算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迷茫困惑,丧失兴趣。后者则是饱受诟病的教育体制问题。这两者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无意于多谈,何况以我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不过,也正因为当初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物联网工程),即便专业成绩惨不忍睹,三年的学习生活倒也让我对互联网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而这新的认知和体会便是我想谈论的“互联网思维”。
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看不懂吧?看不懂就对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而言太过抽象,而且这类的解释动辄就涵盖了社会经济、商业形态、产业升级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然而普通大众通常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或许还有相亲等破事,很少也很难会站在如此高而广的角度去思考国家未来的发展模式与社会形态。所以,知识浅薄,经验匮乏的我只能从自身角度谈谈“互联网思维”之于个人的意义。
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必要形成一种互联网思维。在我看来,对个人而言,互联网思维实质上是看待问题时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在解决问题时一项可供参考的指导准则。其核心精神是:顺应时势,开阔思维,灵活变通。
凯文凯利是一名享有诸多声誉的互联网行业专家。二十年前,他在自己的成名作《失控》里对未来互联网形态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世界变革所作出的分析和预测与二十年后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今,凯文凯利又在他的著作《必然》中对互联网这一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技发明的未来蓝图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绘。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深得我心。凯文凯利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未来会发生的变革是当下时代人们所想象不到的,而且这些变革在人类不经意间就已经发生,人们只有到了未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回过头来思考才会察觉到变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通俗点来讲就是“未来是不可控的,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虽然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时代,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里,这句话则显得尤为精辟、正确和重要。
在这样一种未来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对未来作详细的目标规划其实并非是什么“明智之举”。当然,这并不是说规划未来不重要,相反,为自己的人生作规划很有必要。只不过,在我们作出规划以至执行的时候,要时刻意识到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并及时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有必要,甚至可以推翻之前的所有计划,重新开始。其实,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精神:顺应时势,开阔思维,灵活变通。而形成互联网思维对于个人而言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如若一个人真能将互联网思维发展成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那么很明显:当他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意外时,相较于其他人,他拥有更加充足的心理准备以及更为从容淡定的应对方式。开阔的思维方式和灵活的变通能力使他更容易化险为夷,甚至变劣势为优势,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点是,无数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已然被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变革所颠覆,“互联网思维”也因此取代了传统的“工业思维”。一个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能窥探到这其中潜在的丰富的可能性。把握住一个可能性也就把握住一次创新的机会。在这样一个世界互联、网路发达、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创新是那么的普遍,普遍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政府振兴经济的口号,每天都有无数个新奇的想法诞生。然而,创新同时又是那么的困难,困难到成千上万个想法中也只有BAT这样的网络巨头成为现实,其余的大都胎死腹中。诚然,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不可能成为马云爸爸或小马哥这样的人物,但对于那些胸怀壮志,雄心勃勃的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互联网思维”这样的精神才有可能成为下一波的时代弄潮儿。
至此,我想起高中数学老师课堂上讲的一番话,他说:“我教数学,主要教给你们的不是书本上的这些知识,而是要教给你们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大学的学习亦是如此,学习并不是学到一些几年之后就会过时的死知识,而是在大学里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书本上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而形成的思维模式将会受用一生。对我而言,“互联网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核心精神乃是:顺应时势,开阔思维,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