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程进行拆解,可以将其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的重点,是把知识理解透彻;处理的过程,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本领;最后的输出环节,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
怎么能让这三个环节更加高效呢?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套学习方法,分别是概念法、模仿法以及限定法。
学习的过程进行拆解,可以将其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的重点,是把知识理解透彻;处理的过程,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本领;最后的输出环节,是为了检验学习效果。
怎么能让这三个环节更加高效呢?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套学习方法,分别是概念法、模仿法以及限定法。
①
『概念法』
很多人输入信息的时候,总是忽略最基础的问题,那就是「概念」。概念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而不仅仅只是记住了这件事情。如果只记住不理解,大脑就像个只能存储的U盘,而不是处理信息的电脑,无法活学活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被人称为「知识巨匠」,他非常擅长给概念命名,这让他培养出超乎常人的洞察力。麦肯锡公司最开始为企业出谋划策时,并没有一个简洁的词语能概括他们的工作内容。而在德鲁克将其定义为「管理咨询」后,麦肯锡公司的工作内容便一目了然,业务合作也更为顺畅,甚至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对于概念,我们不应只是满足于表面的认识,而更应该通过加深理解来夯实基础。怎么做呢? 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对概念进行定义。
比如经济学的「沉没成本」,你可以定义成「已经在某件事上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等成本」。把你定义的概念写下来,如果不够简洁,那就继续精简,保证用最少的文字去解释清楚。
第二步,描述这个概念的应用场景。
还是以沉没成本为例:看到一半觉得不太好的书,不要觉得不看完太浪费,因为已经花的时间属于沉没成本;再比如舍不得跟交往多年但感情破裂的男朋友分手,也是因为倾注了沉没成本。
通过这两个步骤,你会对这个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②
『模仿法』
在学习时,模仿不仅不可耻,反而还非常有必要。大家回忆下,小时候练字和绘画,都有「临摹」这一过程。模仿的本质,就是把标杆参照物的优点,都复制到你的脑海里,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初次接触一个新领域时,只是自己盲目探索,看似很努力,其实走了很多弯路,不如完全掌握正确做法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改进和突破。
所以,当我们见到优秀的人和事物时,先不质疑、不讨论、不自作聪明地做任何改动,而应该进行全盘理解吸收,否则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切记,不能盗版,也不能山寨,而是要临摹思维的精髓。
模仿的最终目的是学而不同,甚至独树一帜,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
举个例子,星巴克刚创立时,还只是一家卖咖啡豆的小店。创始人舒尔茨亲自飞到意大利,观察了500家咖啡店,拍下每一家店的照片,细心地做好记录。回国后,他将店铺全面模仿意大利咖啡馆,事业才顺利起步;后来他根据用户需求,做出扩大休息区,更改菜单等一系列迭代;再后来独创性地发明了用纸杯外卖、统一店铺视觉,才逐渐形成今天独有的风格。
同样,如果你想内化新事物,也可以参考这个思路。比如练习写作,可以先从喜欢的文章里摘录好词、好句,放置几天以后, 试着不看原文, 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然后对比和原文的区别,加以改进,慢慢就能形成一个固定的写作范式,最后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生活感受,很快就能妙笔生花。
③
『限定法』
学习时,我们需要广泛地涉猎和阅读,否则容易片面地看待问题。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时,最好限定一个方向实践,让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变得与众不同。
著名的文学家歌德,终身都在使用限定法。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英才教育,精通几国语言,还擅长绘画和钢琴,做过翻译和律师。在回忆晚年时他说:“最难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专注在一件事上,断绝其他干扰。”歌德虽然兴趣广泛,但他后来在「用德语写作」这个行为上非常专一,当时德语被普遍认为写不出优雅的句子,可他一直把德语视为自己的赛道,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限定自己的行动范围,不是让你不去多做尝试,而是在几个有把握的方向上选择一个,集中所有力量,单点突破,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大化。
比如很多人想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总是今天做点这个,明天做点那个,结果哪一个都无法发挥最大效能。一个人不太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功,但往往可以用一技之长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总结下,我们今天从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学习步骤入手,分享了概念法、模仿法和限定法。每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都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实践起来,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帮助我们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