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向来被称为“工具”学科,是人类生存必备知识之一,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数学就成了孩子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不仅老师讲得多、详、细,而且家长特别注重孩子数学成绩如何,因为数学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升学的前程,可也正是这种歪曲的“数学观”把数学对学生无穷的吸引力变成了普遍的枯燥科目。
曾经我对初中九年级的某个班的学生做过“你认为哪门课最无趣”的调查,结果全班36人竟然有17人选择了数学。在追问原因时多数是“枯燥无味不愿意学”。当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时,再大谈数学的重要性、生活的指南针等观点还有什么意义,因而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仅当成考试或升学的一个法宝。
在平常的课堂上,我也多次听到班主任老师或数学老师对学生强调数学重要性的教育问题,可是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从生活的角度去说,一般都是直接地表达为“数学成绩上不去,升优质高中的希望就不大,将来考大学更是问题”,难道上学的目的仅是考学么?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如果都上高中那么目前高中的现状能够容纳下么?再说行行出状元,非上高中后才有出路么?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为什么在平常的课堂上就是表现不出来呢?
从人生的成长角度来说,人的一生的确需要很多数学知识,然而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平常生活需要,将来不从事高科技工作或专门数学研究的没有必要把数学中的方程问题、函数问题、圆问题等能得非常清楚,所以课堂上在对学生进行讲授时老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把原来培养“解题机器”的方式转化到培养有感性的“合格人”上来。也许是现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教师就是额外地让成绩差的学生“加班加点”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等,至到会做为止,可是此时学生的“会做”已经成了一种背诵,当题变化时他们还是不会,另外这种方法更会让学生对数学进一步失去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更低。
可是这样的老师在某些学校还非常的“吃香”,被领导称之为楷模,因为老师的“强硬”换来了所谓的“高分”,为学校争取到了荣誉,但须不知这样“高分”的背后,学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甚至是一生的幸福,可是这点又有谁在注意呢?因而有良知的教师、学校不要再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损害学生了,让数学教学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是为人师表的根基。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应是学生会解什么题,而是通过解题方法的掌握,懂得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不断尝试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应对人生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将来自信、自如而且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