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发展定位在以读写行走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下面我将从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的,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请各位领导,校长,伙伴批评指正。
这一年,我们走了多远?
①工作室重磅栏目【老班话题】以每月两期的频率在孙国香名师工作室公号推出,截止到目前,完成关于时代教育热点、班级管理难点、教师成长关键点等17个话题研修任务,共计15万余字的材料汇总。
其中涉及时代教育热点的有:话题11班级工作如何应对“双减”、话题8作为学科教师的您对作业的思考和措施、话题9班级管理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班级管理重难点有话题1老师您的奖励用对了吗?话题3如何指导家长进行学生居家生活?话题4我设计的“开学第一课”等等9个话题,教师成长关键点有话题2老师,假期您读了哪些书?话题12教师节,收到的最美礼物。
②老班话题对接人民教育、河北教育“每周一问”栏目,工作室老师们的精彩观点我会定期转投人民教育和河北教育,很多观点被他们选中。其中工作室主持人孙国香在人民教育做特邀嘉宾专题论述三次,成员戚桂君的观点四次被平台选用,王娜娜、郭艳梅、张艳梅、杨倩等成员观点被选用1次,老师们在人民教育公号的搜索栏,只要输入盐山县,工作室老师们所有上墙记录都被检索出来。
③培养物化成果意识,在2021年4月份至10月份半年来,我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三篇文章,内容为:生涯班会课、班级图书馆、校园科技月。在《德育报》发表三篇文章,内容为:教师的影响力、教室图书馆、爱国教育的实施途径。在《班主任之友》小学版发表一篇文章,作为2022年新年第一期刊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成长平台——教育行走和叙事者中发表文章数篇,距离杨老师带团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④辐射影响,联合小学教师侯亚男、陈菲菲等优秀的青年教师彰显了专业成长力。其中侯亚男老师在《德育报》发表两篇,陈菲菲老师在德育报发表一篇,她们所论述的观点被人民教育均采纳数次。
⑤不完全统计,老师们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平台、各项活动中,留下的足迹达60余次。
我们为什么行走?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以读写这种方式行走,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很多,读写这条路收效很慢,鲜有人走,但是我们相信终究会曲径通幽,遇见美好。当然我特别强调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是写作的潜在者,但是写作不是评选优秀教师的标准,会不会写作,写的好不好都不是衡量优秀教师的工具。
第一,坚定初心。我们的成长不是为了这些显性的物化成果,但是每个人却要有物化的意识,能够得到更高级的平台的认可是对我们努力最大的褒奖,也是推动我们继续行走的动力。但是我们不会被物质所诱惑和裹挟,更不会止步于此。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我在群里对老师们说抛却功利心,学会延迟满足。努力的意义是当所有美好的事情奔我而来时,我能够坦然地张开双臂拥抱它,那时才会觉得我值得拥有。
每次分享过后,会有老师联系我,孙老师您是不是有途径可以投稿,我果断的告诉她们,我没有,我们就是凭文章质量说话,投石问路,不问归期,教师成长如种地,勤奋靠自己,收成由天定,就这么简单。但是只要跟随行走,你收获到的一定不会是一张张证书,一份份稿费那么简单。
第二,精进自我。话题栏目的开设灵感受启发于工作室的老师,韩集张艳梅老师对工作室成长抱有很大期待,她说,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很多,想探索如何对这部分孩子实施教育?当我听到她的理想时,瞬间,让我对年轻教师的觉悟很敬仰。新入职两年的千童戚桂君老师,提出如何与家长沟通?联合小学杨倩老师对低年级班本课程阅读的开发有兴趣,赵金艳老师和郭艳梅老师、窦双双老师在群里面热情高涨的讨论赏识教育在班级中的实施策略等等,都给了我很大触动,如何让优秀的老师们把自己的智慧共享出来,如何在专业素养中让老师们精进自我,如何帮助到教育实践中受困的老师,可以尝试通过话题引领,大家齐心协力说办法,出妙招,找策略,希望工作室的老师们每一期所提供的方法能给更多有需求的老师,带来启发和思考,老师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话题,一个话题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小课题,就这样我们的话题写作也就坚持了下来,一坚持做了17期。
第三,探索教育。在联合小学生命教育的引领下,我们结合班情,教师个性,依托“小课题”形式,从“常规管理、文化育人、班本课程、班级德育”四个方面的继续深入探索科学、智慧、艺术的育人方式,常规化班级管理包括纪律、组织、卫生、活动、自我管理等。文化育人达到每个班级都有系统、完整、个性的班级文化。班本课程目前正在做的有班级阅读、绿色行走、文明礼仪。班级德育依托班会课,使德育工作在班级中落地实施。这些探索还在进行中。
第四,授权生命。读写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除了服务教育,最终收益的人群是老师自己。2021年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份,今年以来出台的事关基础教育根本方向的重要法规政策文件,处处指向系统改进,密集程度堪称史无前例,这句话不是我随口说的,大家可以查询第八届教育创新年会闭幕时李斌的讲话。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我们的教书生活波澜不断,减负,提质,增效,五项管理,托管,延时等等,一地鸡毛的生活琐碎,应接不暇的工作安排,心力交瘁的愤懑情绪,都需要一个出口,工作与生活,个人与集体我需要一个平衡,其实越是生活的不确定越要沉下心来,。
先读起来,写起来,形成一种习惯即系统化的思考问题,培养一种意能力,即:看见,在大量的读写思中,我们会看见学生和家长,会同理他们的需求,会看见学校的制度,会提高自身的站位,会看见教育的改革,会回归教育的正道,会以平静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无常,所以最终在治愈别人的同时实现自我疗愈,克服职业倦怠,收获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们如何行走?
工作室的宗旨是:“引领团队、研思读写、服务教育、共同成长”为宗旨,探寻智慧育人策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首先,做灯塔,照路人。
这六个字不是形容我,我做的还不够,担不起,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意境。最近在大夏书系中国一日中接力了一篇文章,这是华东师范向全国教师行列发起的一个教师日记接力活动,旨在了解一线教师们的真实生活,多元的教育文化样态,我很荣幸的赶上了2021年的末班车,在12月20日接力成功,记录了周一那一天我的真实生活状态,当时要求配图,我就选了一张东湖公园里面路灯的一张图片,当我把文章发在群里面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是这样留言的:你就像这篇文章的封面图,给我们指明方向,还引导我们怎么去尝试发光。我很感动于老师们的用心阅读,感动于老师们如此懂我,但是我担不起灯塔,我还没有这个能力。
从工作室初建在毕主任的手里接过这个牌子时,感觉到自己握的是荣誉,肩上挑的却是责任,我如何才能让老师们发挥出最大效能,为学校服务,为区域服务,为自身服务,为更多生命服务。如何继续行走,我在思考。虽然没有跟我们在座的伙伴交流,但是却也是辗转反侧,战战兢兢。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启了自我成长之路的探索,先试试水再说,就这样2021我开始了行走。
如果给自己的这一年做个总结,我想送给自己三个字:很艰难。专业提升中遇到的瓶颈,成长中受过蜕变的痛,吃过拔节的苦,还有不理解带来的思想动摇,独自行走中的孤独,但是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第一站是“于洁沙龙”,于洁老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洁沙龙类似我们工作室性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位中小学班主任,但是只有20人左右可以进入每周三核心沙龙,而且核心人员不固定,每周三都要抢席位,靠什么?文字质量。2021年上半年,每周在700多人的群里盯着抢位子是那段时间生命的常态。其实,抢到了,才知道,抢位子只是痛苦的开始。周三晚上沙龙活动更残酷,每周三八点准时,于老师会发布主题,然后四人一组头脑风暴进行现场写作,从构思,分任务,写作,拼合,完善4000字以内的文稿,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完成,然后等待各大报刊编辑审核,通过的当场拿走,不合格的也会毫不留情当场退掉,那种竞争的残酷,带着血淋淋,汗涔涔,带着战场厮杀的硝烟味,却最是磨砺成长的。那段时间我几乎都能挣得周三的席位,但是核心群里却单薄很多,小学组里我是年岁最大缺少激情的,中学组里却是资历最浅的,这种尴尬的身份也没有想过退缩,因为这种成长很刺痛,但是也很治愈。
随后,我进入了叙事者,这是山东王维审老师发起的草根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全国1500多位老师在其中,我误打误撞的进了江西南昌团队,进入以后我跟团队的主管汤主任直接表达来意,我是来取经的,看一看教师成长团队怎么带,类似跟岗学习,当时在入队分享中,我很豪迈的说了,我要取得真经回,润育盐山万田绿,现在想来当时自己真敢说,起码历练了一年后,再回首其实自己太过渺小,现在在什么场合也不再敢这样讲了。之后我与汤主任关于工作室的建设,发展,组织做了深入的交流,直到目前他还在关注我们的成长,其实被关注也是一种动力。
现在,我主要的精力投放在教育行走,这个教师公益性的研修活动是张文质老师发起的,张文质老师专业是家庭教育,全国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如果说叙事者是民间组织,那教育行走就是官方。进入这个团队后,我全面的了解了一个学术性专业性的活动怎么搞,从前期活动策划,到活动现场以致后面的活动宣传,我都有所参与,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协作。目前我定位在教育行走公号编辑一职,主要任务就是审稿,每周三和周四我要审10万字左右的稿,对我来说提升很大,可以阅读到100位老师的教育生活,学最好的别人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这一年来随着学习系统不断的升级,让我相信高度决定视野,但是我更想说视野决定想象力,在教育行走我的意外收获是也为工作室继续前行找到了一条明朗的路,那就是老师留下的文字材料怎样处理,如何推广,怎样实现最大价值的问题。
除了行走,还有读写。一年来我平均每月2本书的阅读频率,我不知道这个速度于别人而言是什么概念,于我达到了峰值。恶补教育书籍30余本,从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管理学到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专业书籍,用于填平过去二十年读书的空白,为了使读书不寂寞,拉着我们班的学生做陪练,具体怎样影响学生读书的,今天就不展开说了。持续一年的写作练笔,我在个人公众号公开发布130篇文章,还有几十篇不能公开,编辑社投稿要求就是文字必须首发,这样累计下来码完了30万字,30万字的概念是,一本170页的书,三本书的量。关于新手写作,30万字之前90%都是无用功,但是没有这30万字的无用功不会有之后的有用功, 所以2022年,我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总功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额外功,提高自身成长效率。
第二,共同行,各自长。
工作室中的每位老师都是学校里面的精英,都是教育中的翘楚,如何让老师们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激发内在性的成长,有时候让人恐惧的不是不信任,反而是信任。所以我怕耽误了老师们,将他们的成长限制在孙国香名师工作室,于是我又开始寻找助推教师成长更高级的平台,找到了我们的对口栏目河北教育和人民教育,把老师们精彩的话题向他们投稿,让更多的老师走出工作室,走向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鼓励老师们自己投稿,将外力成长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自觉意识,一年来,工作室老师们在各个平台留下了60余次的足迹,可能我们走过的平台不是很大,但是至少比孙国香工作室要大,而且我跟老师们也说过,哪怕带着大家低飞,也一定是我的全力以赴。
尤其是戚桂君老师的教育观点连续四次被人民教育选中后,她很兴奋的说,老师我基本掌握了这个栏目的投稿脉络了,我为桂君的悟性和思考而高兴,同时也在思索需要给有潜力的老师寻找其他平台,就正如,目前作业改革一样,教师也需要分层成长。
于是,我又组建了一个类似校中校的小团队,四个青年教师。杨倩老师是在距离产假结束一个月进的小团队,她说姐姐我马上上班了,我想找一找上班的感觉,我就拉上了她,后来学校优秀的年轻教师侯亚男和陈菲菲老师也进了这个专业成长群。这个群我是如何运作的呢?
要想有高质量的文章,自己闷头写不行,刚开始我们找不到人指点,所以我就采用了互评互鉴的方式,我们这个团队的名称起初叫“周五十点半”,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群里的老师们都是孩子的妈妈,而且孩子都还很小,所以待周五十点以后,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我们的个人成长才会单纯深入,我要求周五六点半前必须把作业发群里,超时这次讨论就弃权,虽然我们私底下都是好姐妹,但是没有规矩和制度保障不了正常的运行。好在老师们很给力,没有人掉过队,我感谢我的队友。然后十点半后,我们开始集体互评,比如大家同时读第一篇文章,读完后除作者本人以外其他五位老师,对文章拍砖,每人必须提出三条以上的优点和缺点。就这样六篇文章读完,评完要到十二点,然后各自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周六汇总发编辑部。周五十点半的这个活动我们进行了一个学期,写作有技巧有套路,但是也不完全是,当我们能够初步的了解到写教育叙事、写理论经验的方式后,大家就开始自由习作,自由创作。当互评不能对我们的文章起到很大帮助的时候,我诚恳的邀请了外援,德育报和班主任之友的编辑,他们对老师们的文章提出建议,这是他们的回馈,也正是这些专业的指导,让我们的成长离着成功更近了一步。
如果说真正提起老师们的兴趣,点燃起大家继续行走的信心和热情的重要事件,那就是从我第一篇文章被中国教师报选登,之后侯亚男老师和我的文章接连不断的被德育报选登的信息,让老师们看到了曙光,相信了这个团队是做实事的,能做成事的,因为看到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跟随。
另外大家跟随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团队的真诚,我们用真心共同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支持系统,在其中自身价值能获得实现,在其中我们被监督,被鼓励,我们全情创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局部的春天,我虽然是团队的发起者,但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被领导,也不是被推动,而是彼此陪伴。
过来的2021年我们的着眼点就是德育报,半年时间我们六篇稿件被选,今年我计划进攻《班主任之友》将教师写作从教育理论转向教育叙事,挖掘教育故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有的学校已经将教育叙事作为课题研究,作为学校课程全面开发,我觉得这个方向可以尝试。
工作室是为优秀教师搭建的成长舞台,是培养优秀教师的孵化器,是个台子没错,但是它是平的,它不是为工作室的老师们画地为牢,它也不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我们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聚光灯下的演员,这个组织应该是开放、自由、灵动的,应该是一个聚集着成长能量的积极场域。更希望今年出现在教师专业成长汇总单上的老师名字越来越多,老师的个人成果越来越丰厚。
一年了,我在群里说过,我的目标很小做好四小教师足以,小学教师,小团队,走小路,迈小步,我们取得成果也很小,但我们相信,行不止步,必至远方。
无论是工作室系统的运营,还是自我系统的成长,良性的循环离不开系统外更大的系统,就是盐山教育。无论是站在全国教育行走的舞台上,还是站在山东叙事者的舞台上,我都是会介绍我是盐山人,我相信我们盐山教育。再次感谢局领导,教研室领导的帮助,感谢学校领导后方的支援,感谢伙伴们真诚鼓励,谢谢大家,2022年再启程,我真的不知道会走到哪里?我也从没有想过一定要走到哪里?但是我很想知道,我能走到哪里。其实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的行走,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词:热情、坚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