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古文时,往往会有一种毛病,那就是喜欢把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套在自己身上,甚至误认为是自己的智慧与经验。
这当然是我们值得警惕的地方。
为什么?
我们以孔子讲“五十知天命”为例,为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先将《论语》的原文抄写如下,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五十知天命”这句话,讲的是孔子自己,而不是别人,更不是我们自己。
甚至可以说,聪明智慧如孔子,也需要活到五十岁之后,才真正清楚自己的一生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讲所有的人到五十岁之后,都自然而然地懂得自己的“天命”所在。
正是有鉴于此,我们才认为孔子所讲“五十知天命”,是说他自己,或者是说比他拥有更多人生体验或者智慧的人,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或者重温古人的一些经典,切莫把古代圣贤的一些人生体现与见地据为己有,误认为是自己人生智慧的结晶。
进一步地说,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才能够让他做到“五十知天命”。
而像你我这些普通人,大都是整日昏昏沉沉噩噩,随世俗的浊水,到处漂荡,又何能够谈“知天命”呢?
甚至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就算是活到了八十岁,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更不用说“知天命”了。
因此,孔子老人家讲“五十知天命”,所强调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人生的阅历,唯有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懂得自己的“天命”所在。